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26-240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 进展相关记录322条 . 查询时间(0.75 秒)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天体物理研究团队在同位旋对称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3月25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核物理期刊《物理快报B》 (Revalidation of the isobaric multiplet mass equation at A=53, T=3/2, Physics Letters B 756(2016)323)上,苏俊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柳卫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L-H转换机理是磁约束核聚变界30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是实现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的重要物理基础之一。目前世界磁约束聚变研究者普遍认为边界剪切流在L-H转换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对边界剪切流如何产生和剪切流如何抑制湍流输运这两个基本问题还不清楚。等离子体所EAST团队依托世界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针对L-H转换物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位于美国加州的聚变能研究公司Tri Alpha最近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望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采用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之外为受控核聚变能利用找到更为经济的技术路线。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聚变堆氚分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核安全所自主研发的聚变堆系统氚循环模拟软件TAS3.0首次实现了从部件氚分析、堆内系统氚循环,到堆外环境氚迁移的微、中、大尺度的动态耦合模拟,旨在评估聚变堆氚循环自持性和潜在氚公众放射性安全问题,可为聚变氚系统设计以及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与建议。
2015年9月21―24日,中国核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在四川绵阳隆重召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应邀做了“先进核燃料循环前沿”的大会报告。大会发布了中国核学会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3―2015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兆电子伏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建成”、“中国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建成”两项成果高票入选。挂靠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放射化学...
随着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制约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废料安全处置”这一瓶颈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国家需求,以“ADS(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嬗变核废料”为切入点,中科院启动了战略先导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开展了先进核裂变能前瞻性基础研究。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淮秀兰研究团队承担了其中的“先进二回路技术预研”课题研究。
空间环境包含空间粒子辐射、微重力等多种极端环境条件,它们会对进入太空的人和其它生物产生影响。辐射旁效应是空间辐射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空间辐射风险评估和防护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辐射旁效应的研究主要基于地面常态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其在真实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尚不清楚。
近日,空间中心杨晓超副研究员、朱光武研究员和孙越强研究员等人,应用风云一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器(空间环境探测室自主研制)获得的高能电子探测数据及相关国外数据,细致研究了一次罕见的长寿命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研究发现多种加速机制复合作用激发强烈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行星际环境变化以及磁层/等离子体层对行星际环境变化的响应决定地球外辐射带的动态演化。该结果发表于American Geophysical Un...
近日,俄罗斯宣布Proryv项目(也被称为突破项目)已经取得了两项里程碑,可以实现核燃料的封闭循环,最终目标是在核能发电过程中不再产生放射性废物。总部设在托木斯克的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公司(SCC)日前称,对第一个完整规模的、包含氮化物燃料的 TVS-4燃料组件的测试已经完成, TVS-4将用于别洛亚尔斯克核电站第三座机组BN-600快中子反应堆。
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化所承担的“新型探测器中子测量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的核心部分——液闪中子测量模拟实验装置完成调试,测试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该装置将能够直接测量未经慢化的快中子信号。由于使用了纳秒级响应时间探测器,能够有效降低偶然符合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推进快中子直接测量技术在核材料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应用,并在3He中子管计数器替代方面发挥作用。
如何在托卡马克装置中长时间维持“高约束模式”(H模)是核聚变研究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要维持“H模”,需要在等离子体边界区域有某种输运方式,持续不断地排出粒子和热,否则杂质粒子和能量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导致高约束状态终止。通常伴随“H模”出现的“边界局域模”,虽然能起到排出粒子和热的作用,但是其带来的瞬态热负荷,会严重侵蚀面对等离子体的器壁材料,是目前任何材料所不能承受的。因此,要实现聚变能就必须...
2014年3月4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微堆临界装置上开展的低浓铀净堆临界实验成功达到临界,标志着微堆低浓化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来,微堆低浓化工作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关注。自200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启动微堆低浓化协调研究项目以来,IAEA、美国能源部与中方多次召开了协调会议。2012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美国阿贡实验室签订的微堆低浓化零功率实验合同正式生效。按照合同要求,中国...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扩散沉降、迁移转化、吸附解吸以及在植物和水生生物中的吸收、富集和载带过程是放射性废物处置过程中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能够为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的安全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参数。胡敏酸(humic acid, HA)是腐殖质的重要组分,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及沉积物中,能与放射性核素发生吸附、交换和络合等多种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和氧化还原等物理...
日前,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由中广核集团研制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系统研发”项目经过2年多的努力,充分结合国内外核电站运行经验反馈,采用了一系列创新设计。
控制棒驱动系统是核电站的核心关键设备之一。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由中广核集团研制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系统研发”项目经过2年多的努力,充分结合国内外核电站运行经验反馈,采用了一系列创新设计,已经完成二代加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系统的国产化研制,包括所有的性能试验和寿命试验;三代1700MWe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系统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也已完成,目前正在开展相关试验。目前申报了13项专利,部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