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96-210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 进展相关记录320条 . 查询时间(2.385 秒)
近日,核安全所在中国抗中子辐照钢(CLAM)专用焊丝设计、施焊工艺及其对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核材料顶级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上。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创建的高精度中国女性辐射虚拟人研究成果在核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uclear Technology上发表。审稿人评价认为“该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女性人体特征,对中国乃至亚洲人的剂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为获得酸性条件下对放射性核素具有高选择性和强去除能力的吸附剂,等离子体所李家星课题组对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的WOx/C实现了对Sr(II)和Co(II)的高效去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核心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DOI: 10.1021/acssuschemeng.7b03818)上。
托卡马克芯部的高Z的金属杂质输运是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高Z杂质在等离子体芯部聚集会严重影响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因为等离子中存在的杂质不仅会稀释主等离子体浓度,还会带来严重的辐射功率损失。而高Z的金属杂质聚芯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首先,由于H模放电过程中的约束改善,杂质很容易聚芯,并由此会导致H模很难长时间的稳态维持下去;其次,高Z的杂质聚芯还有可能激发出一些芯部MHD不稳定性,甚至导致等离...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核能团队,在高通量紧凑型聚变体积中子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field neutral beam inj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Q of a gas dynamic trap-based fusion neutron source为题,发表在Nuclear Fusion上。
反常热输运是核聚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微湍流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反常热输运的主要因素。微湍流可以被常共存于等离子体中的MHD不稳定性所调制(平衡调制或非线性耦合),进而影响等离子体反常热输运水平。中高波数微湍流被MHD不稳定性调制的成果鲜有实验报道,鉴定及进一步的理解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预测以及改善将来聚变装置如ITER、CFETR等离子体的约束行为,也有利于其的安全运行及理论模型的完善。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核能团队在高通量紧凑型聚变体积中子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field neutral beam inj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Q of a gas dynamic trap-based fusion neutron source为题发表于核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 (Nuclear Fusio...
科研人员2017年合成各种碳基复合材料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Sun et al., Environ. Sci.: Nano, 2017, 4, 222-232; Sun et al., Chem. Eng. J., 2017, 310, 292-299; Sun*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 9227-9234)。大量试验表明这些碳基纳米材料对...
等离子体大破裂是未来大型托卡马克装置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破裂逃逸电子的产生就是其中的一种潜在威胁。通过对EAST实验中自发破裂逃逸电子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种子快电子的存在可以在破裂逃逸电流的产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大量的磁场能量会在破裂时转化为逃逸电子能量,对于未来具有更高磁能的装置来说,可以估计出其将产生非常可观的逃逸电流。
2017年10月16日,中国核学会在山东威海发布“2015—2017年度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其中,由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发的“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投料生产”排在第二位。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是全球首条工业规模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技术由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发,清华大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生产线于2013年3月16日在中...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长松课题组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围绕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和结构材料中氢、氦和嬗变原子的微观行为开展了理论模拟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该系列工作对从微观上理解材料中氢、氦和嬗变元素的行为并认识氢、氦泡和偏聚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上。
近期,固体所刘长松研究员课题组在辐照效应模拟软件开发与辐照损伤自修复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李祥艳等自主开发了一套纳米晶材料辐照损伤跨尺度模拟软件,利用上述软件,李祥艳、许依春等与等离子体所科研人员合作,在钨纳米晶辐照损伤自修复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 (Nucl. Fusioin 57, 116055 (2017)) 杂志上,登记软件著作权一项...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室副研究员王新与合作者通过粒子模拟方法,在双激波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ApJ,2017,842,74)上。扩散激波加速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并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天体激波环境。虽然理论和模拟上均能够反映激波的单幂率能谱特征,并能合理地解释宇宙线高能粒子的加速过程,但面对激波能谱的“折断”问题,理论上至今仍不能给...
带有边界准相干模(ECM)的无ELM先进运行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高约束模式下ELM爆发所产生的瞬态热负荷侵蚀装置靶板材料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激发出的ECM也持续的向外输运粒子和热,避免了长时间无ELM条件下杂质聚芯导致的H-L反转换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无ELM运行模式容易在以下条件下获得加热方面,纯4.6G低杂波或者反向中心束加上电子回旋加热;等体放电位型方面,需要拉长比在1.55-1.6...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可转化成甲醇作为燃料和基本化工原料,相对于气态的甲烷,液态的甲醇运输方便、安全性好,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虽已有工业化的甲烷转化甲醇工艺,但反应需要高温高压条件,并经过两步化学反应,生产装置体积大、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而且过程中出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或无用的副产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