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学工程 目标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171 秒)
2023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利用光学观测数据与自主研发的精密定轨软件,揭示了天问二号任务探测目标近地小行星(469219) Kamo'oalewa (简称为2016 HO3)的轨道特性与误差传播规律,并估算了其雅尔科夫斯基效应。该项成果对天问二号任务的实施及科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论文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表在《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
2023年5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题为"A method for restoring signals and revealing individual macromolecule states in cryo-ET, REST"的研究论文。在该论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用于恢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 el...
2023年5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题为"A method for restoring signals and revealing individual macromolecule states in cryo-ET, REST"的研究论文。在该论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用于恢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 el...
2023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复杂背景下的雷达目标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对比学习的航海雷达目标检测方法》为题发表在《电子学报》上。研究针对航海雷达目标检测中背景复杂、原始数据量大、有效数据量少以及检测任务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对比学习的航海雷达目标检测方法CLMRD(Contrastive Learning for Marine Radar Dete...
SAR图像近岸目标检测是SAR图像处理的难点。近岸目标往往淹没在陆地、码头、树木以及建筑物等复杂背景杂波中,这对于目标的检测提出了挑战,进而影响其检测的准确率。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对于以单一背景为特点的远海目标检测具有较好效果,而对于近岸、复杂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效果却差强人意。
2021年4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光学系统遮光板表面采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发的纳米复合超黑涂层材料,实现对太阳光及地气光等杂散光的抑制,将大幅提高卫星光学系统对暗弱目标的探测能力。空间卫星光学系统的暗弱信号探测能力和精度严重受到杂散光影响,超黑材料光吸收率提高1%即可数量级地提升其抑制杂散光的能力。基于碳纳米材料本征吸光和微纳复合...
2020年1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得2019年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个人和集体颁发证书,全院共有10个研究集体和个人获得此荣誉。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成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工程研究集体荣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LAMOST运行和发展...
据英国《自然》杂志27日报道,日本“超级神冈”(Super-K)中微子天文台是迄今同类中微子探测器中的“带头大哥”,于今年1月完成重大升级,将继续捕获遥远的超新星发出的中微子,以揭示超新星的历史以及其他宇宙谜团。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首次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于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并基于1064nm激光成功探测到距离约2000km,尺寸为36cm的空间碎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团组成员汤儒峰、李祝莲、李语强(通讯作者)等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从激光测距试验的“噪声”数据中获得了空间目标的光变信息,该研究结果已经在光学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
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首次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于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并基于1064nm激光成功探测到距离约2000km,尺寸为36cm的空间碎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团组成员汤儒峰、李祝莲、李语强(通讯作者)等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从激光测距试验的“噪声”数据中获得了空间目标的光变信息,该研究结果已经在光学TOP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围绕基于POCS的红外弱小目标超分辨率复原算法展开研究。针对红外弱小目标超分辨率复原中出现的问题,对传统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改进算法,提高了复原算法的性能,同时使其达到实时或接近实时,进而可以在实际红外图像处理系统中应用。研究成果对于红外弱小目标识别与跟踪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于空间碎片观测相机、超高精度星敏感器等探测暗弱点状目标的设备而言,大口径紧凑型高像质的光学系统是实现设备亚角秒级探测精度关键影响因素。对星敏感器等姿态测量精度影响较大的是温度变化引起透镜组光学性能变化的视轴漂移误差、光学系统焦距误差、光轴偏离误差和焦平面倾斜误差以及光学畸变校正残留误差引起的偏置误差等低频误差。
2008年12月15日-18日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和计划财务局组织工艺(即项目的设备部分—望远镜和仪器)鉴定验收专家测试组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项目进行了现场测试。2008年12月19日组织鉴定验收专家组对LAMOST进行了工艺鉴定验收。鉴定验收专家组由叶叔华院士、王家骐院士、詹文龙院士、陈建生院士、朱能鸿院士等17位专家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