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航天器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084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航天器质心调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科研团队针对超静超稳航天器在轨质心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在轨质心调整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航天器质心调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科研团队针对超静超稳航天器在轨质心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在轨质心调整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仅利用相对测量信息即可实现编队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其中,航天器间的相对距离信息可通过微波测距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得到,相对视线(LOS)信息可通过光学相机测量得到。利用星敏感器提供的惯性基准,将相对位置矢量转换到惯性坐标系,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相对位置矢量进行连续测量,即可确定所有成员航天器的绝对轨道要素。这种方法需要将测量信息输入到序贯滤波器中,从而实现自主导航,因此需要一定精度的航...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记者11月2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的启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这种新材料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有望取代现有的聚酰亚胺基复合膜材料。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上。
近日,由原子能院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制的航天器部件充电效应模拟电子加速器通过技术验收。项目组突破了能量调节、束流光学、束流测量、辐照均匀化等关键技术,完成了电子直线加速器及辐射屏蔽系统的研制。该加速器可为我国高可靠航天产品的研发提供关键的抗辐射测试评估等技术支持,填补了该类装置的国内外空白。
你想过吗?有朝一日,遨游太阳系可能会像搭乘公共汽车上班一样容易——自动驾驶宇宙飞船运送宇航员穿越深空,类似GPS的定位系统将引导游客在其他行星和卫星表面穿越各种地形。但要实现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导航计划,航天器和卫星需要配备计时精度极高的时钟,这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深空原子钟。
日前,总体部《航天器工程》正式成为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这是该期刊继2009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俄罗斯《文摘》(AJ)数据库收录,2015年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后的又一新成果。后续,《航天器工程》将努力为全世界更多的科研人员了解中国的科研发展及动态、推动中国科研成果在全球传播提供重要渠道。
2016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完成的“高效吸能合金及其在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中的应用” 科技成果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来自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安徽省金属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马钢集团等九位专家组成了鉴定专家委员会。安徽省科技厅李林处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徐溪红主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匡光力院长,...
2016年4月4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以下简称效应室)参加了第十四届航天器充电技术会议(14th Spacecraft Cha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12th SCTC)。张振龙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Overview of spacecraft charging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hina”的报告,系...
经过长达4年多的准备和最终评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确定,将于2018年7月31日,首次将新航天器送入太阳的上方大气层,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航天器将实现有史以来与太阳最亲密的接触。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制电推进系统2日取得重要成果:电推进系统在试验中已突破6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的电推进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满足中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低轨星座以及深空探测器的发展需求。510所所长、电推进系统项目总指挥张伟文告诉记者,2013年12月25日,510所正式启动电推进系统...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制电推进系统2015年1月2日取得重要成果:电推进系统在试验中已突破6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的电推进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满足中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低轨星座以及深空探测器的发展需求。
日前,我国首个航天器在轨故障诊断与维修实验室在总装备部某基地成立。该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器在轨故障诊断与维修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航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2013年11月11日在北京揭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五院502所一项发明专利“一种非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双轴帆板控制方法”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这是2013年航天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利项目。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期集成研制成功了综合性“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软件包”,在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