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首个相关记录223条 . 查询时间(0.257 秒)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两代三类系列化(四轴/五轴/六轴)光子极端制造装备,突破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单晶涡轮叶片极端制造难题,为国产大飞机C919换上“中国心”提供关键制造手段,并成为中国航发集团商发公司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唯一制造单位,使我国摆脱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能设计、无法实现”的窘境,助力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及国产化进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阔别近两年后,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终于取回“真经”。2017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称,悟空号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28亿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150万25GeV以上的电子,根据这些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继10月26日成功首飞后,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研发的全球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AT200于10月30日在蒲城机场进行了公开演示飞行。飞机于7点50分起飞,8点20分降落,飞行时长30分钟,飞行场高500米,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2017年10月16-18日,2017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术会议(APISAT2017)在韩国首尔成功举办。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越南、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等9个国家的4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00余人,来自航空工业、高校和研究院所。 韩国大韩航空研发中心Jong Koo Kang副总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付永领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Andrew Neely教授、...
由航空学院张炜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民用无人机飞行试验综合控制与管理系统”近日顺利完成了空中试验平台及地面测控系统的联合测试验证。该系统由自动飞行驾驶仪、飞行实时测控平台、飞行仿真测试平台、多功能地面站、无人机系列数据库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子系统组成。具备无人机构型数据库管理、自主飞行/超视距人工控制的试验标准流程及科目管理、系统硬件在环及试验任务仿真评估、飞行试验多通道参数远程实时监测与数据传...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彩虹太阳能无人机首次完成20000米临近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中心制备的“超薄柔性晶体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首次成功应用于该机的能源系统,整个试飞过程中该型太阳电池功率输出稳定,结构可靠,为试飞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大力支持。太阳能无人机采用太阳能作为动力源,太阳电池是太阳能无人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不仅要求转换效率高,而且还...
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官网消息称,该公司在实现“猎鹰9号”火箭的重复使用后,又成功利用该火箭首次将一艘重复使用的“龙”飞船送入太空,这一进展对全球航天机构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都至关重要。传统火箭通常都是一次性使用,但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却在2016年成功实现了海上回收,并在之后数次重复完成这一动作。“二手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SpaceX已掌握了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但对Sp...
城市的桥梁每天承载数以万计的车流,虽然有关部门会定期对桥梁进行“体检”,然而一些安全隐患仍难以预测,一条细微的裂纹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也可能成为日后桥塌路毁的隐患。日前,我校自动化学院莫宏伟教授所在的无人机项目团队成功研制我国首架可在桥梁底面飞行的检测无人机,在上海通过测试,这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桥梁检测深度和精度的新技术。
2017年2月23日,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希腊将于2017年3月17日发射首颗在本国制造的纳米卫星(UPSat)。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标志着希腊有能力制造卫星,同时也是第一颗开源硬件和软件卫星。该卫星尺寸只有20厘米X10厘米X10厘米,将参与执行QB50任务。QB50任务是由世界各地的大学团队制造50个立方体卫星,然后作为低成本运载火箭的主要有效载荷发射升空组成网络,探索利用该网络在大部分未经探索的低热层中执行科研任务。
随着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极地卫星发射火箭(PSLV)C-37于当地时间2017年2月15日9时28分成功点火升空,以色列首颗学术用途的纳米卫星与其他103颗卫星一起被送入太空。按照预定计划,以色列此颗名为“BGUSAT”的纳米卫星开始工作后,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所需的卫星图像,帮助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等现象。
2017年1月17日,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获悉,中国地震监测的新利器——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已进入整星测试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并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开辟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测的新途径。它能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特点,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
2017年1月12日,过程工程所召开了中以合作首颗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陈家镛一号星”的命名会。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刘会洲、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天仪研究院、中科院力学所等空天领域专家,陈家镛院士家属及学生,过程工程所所长张锁江院士、党委书记陈运法、副所长朱庆山、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张鸿翔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陈运法主持。张锁江在致辞中谈到,此次国际合作的微重力化工实验意义重大,开创了微重力化工...
“Tomsk-TPU-120”是俄罗斯第一颗外壳借助3D打印机制成的卫星,在设计时考虑了多级动态模拟结果。采用这些技术可大大缩短研制时间,减少实际试验次数,还能找到新的材料和设计方面最佳解决方案,以降低项目成本。托木斯克工业大学高技术物理学研究所所长雅科夫列夫表示,在发射运载飞船时,航天设备及其有效载荷将承受剧烈的震动,可能导致其毁灭。因此,研究和设计这类结构时应考虑到它们的动态加载。
航空发动机素有“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是基础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为突破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瓶颈”,摆脱航空动力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016年12月28日,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组建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致力于建成国家级航空发动机创新中心,并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