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首个相关记录223条 . 查询时间(0.34 秒)
全球变暖,中国尤甚,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罪魁祸首”。然而要想获得全球及区域尺度上的碳循环信息,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16年12月22日凌晨3时22分,中国首颗碳卫星TANSAT发射升空,这让全球碳卫星的数量增加到3颗,也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又添一枚利器。火箭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下属多个测控站接续开展精准控制。在火箭飞行约13分钟后,火箭搭载的多颗卫星依次进行星箭分离...
日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制的1.5千瓦级磁聚焦霍尔电推进系统在实践十七号卫星上完成全部在轨飞行验证工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成在轨飞行验证工作的磁聚焦霍尔电推进系统。
2016年8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我国火星探测工程及目前进展情况,并为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揭开面纱。
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名为“墨子号”的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搭载了一颗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和一颗西班牙科学实验小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主要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
“朱诺”号发回的这张照片显示了包括著名的大红斑在内的木星大气特征及木星四颗大卫星中的三颗,从左到右分别是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6天后,“朱诺”号睁开眼睛,开启了搭载的可见光相机——朱诺相机(JunoCam),为木星和它的三颗卫星拍下了一张合影。
2016年4月12日,记者在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极地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完美“首秀”,以此为基础,在国家海洋局“雪龙探极”工程中,我国将组建首支南极航空队,初步构建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
“2016年,4月6日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实践十号将在太空中完成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实验,力争取得重大科学成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我们西北工业大学的团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来自材料学院的介万奇教授团队研发的空间伽马射线和粒子计数仪,就随着实践十号卫星一同飞向了太...
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协会地面试验奖(AIAA)日前揭晓。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宗林被首次授予该奖项。
日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武汉晚报记者了解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申报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成功获批,这也是武汉高校获批的首个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CubeSat)。据介绍,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10×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学院专家研制的新型航...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CubeSat)。据介绍,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10×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学院专家研制的新型航...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016年2月3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机场起飞,转场离开南极。在南极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雪鹰601”完成各项测试飞行任务,并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平台作用,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记者2015年11月3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015年11月30日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开始执行中国固定翼飞机首航南极任务。2015年11月15日,“雪鹰601”从加拿大开始转场,11月23日进入南极到达英国罗斯拉站,26日抵达南极点。30日,“雪鹰601”和3名机组人员、1名伴飞成员,从南极点出发,经过7小时46分飞行,成功飞抵中山站。
记者2015年8月26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获悉,中国首个空间核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日前在北京成立,实验室将以中国航天发展战略为牵引,瞄准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在空间核推进技术领域开展工程应用研究。空间核推进研究起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在美、俄,两国已完成大量地面验证,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当前国际宇航界普遍认为,空间核推进技术必将成为人类未来探寻宇宙的革命性手段,具有极为宽广的任务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