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空间相关记录750条 . 查询时间(0.168 秒)
空间热等离子体探测载荷需要对两种不同电荷极性的粒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进行探测。静电分析器作为热等离子体探测最经典的探测方案,利用内、外两个极板间狭缝的电场对入射等离子体进行探测,在特定电压极性下,只能探测一种电荷极性的等离子体(电子或者离子)。等离子体包含两种不同电荷极性的粒子,所需的静电分析器电压极性相反,单台仪器难以同时满足两种电荷极性粒子的探测需求。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利用两台独...
2021年4月29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2年6月17日,我国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我国空间站。9月17日,三名航天员完成在轨长期驻留和试验任务后,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10月16日, 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2022年4月16日...
2022年3月19日,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陈英、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齐国生、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王一然、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及大赛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王博主持。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仅利用相对测量信息即可实现编队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其中,航天器间的相对距离信息可通过微波测距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得到,相对视线(LOS)信息可通过光学相机测量得到。利用星敏感器提供的惯性基准,将相对位置矢量转换到惯性坐标系,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相对位置矢量进行连续测量,即可确定所有成员航天器的绝对轨道要素。这种方法需要将测量信息输入到序贯滤波器中,从而实现自主导航,因此需要一定精度的航...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仅利用相对测量信息即可实现编队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其中,航天器间的相对距离信息可通过微波测距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得到,相对视线(LOS)信息可通过光学相机测量得到。利用星敏感器提供的惯性基准,将相对位置矢量转换到惯性坐标系,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相对位置矢量进行连续测量,即可确定所有成员航天器的绝对轨道要素。这种方法需要将测量信息输入到序贯滤波器中,从而实现自主导航,因此需要一定精度的航...
新华社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布,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主镜已在太空完全展开,望远镜开展科学探索前的主要部署工作完毕。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2022年1月8日,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碎片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5/SC5) (以下简称空间碎片分标委)2021年年会在海南文昌成功召开。会议采用现场和网络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空间碎片分标委主任委员张宝红通过视频参加会议并做总结,会议由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静主持。分标委委员审议并通过了由秘书处汇报的《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碎片分技术委员会2021年...
科技日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操秀英 付毅飞)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6时59分,经过约47分钟的跨系统密切协同,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2013年5月20日,应质量可靠性实验室邀请,欧洲空间局认证的航天元器件质量保证机构Alter Technology公司Gonzalo Fernandez先生来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交流访问。来自质量可靠性实验室、物资采购办公室、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和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等相关部门二十余名科技骨干参加了此次交流。
2021年10月16日凌晨,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到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看望正在执行空间应用系统空间站任务的科技骨干。
针对基于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空间应急物联网在缺少地面基站和能量受限的情况下,可靠节能地远距离传输重点区域全信息的要求,研究由无人机组成的移动Ad-Hoc网络的远距离通信问题,提出近地面空间应急物联网空地节点动态协同部署方法.首先,对该类物联网进行系统建模;其次,根据所建模型中无人机编队大范围、队列化、微漂移地分散于监测区域的特点和编队的联合分布情况,在提供可靠通信的同时,将系统通信能耗和移动能耗的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6月23日发布消息,由该校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2021年5月25日9时49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伸杆实施了在轨展开,遥测参数显示伸杆展开到位,返回科学数据显示产品运行正常,火星磁强计即将开启对近火空间矢量磁场的科学探测任务。
2021年5月25日9时49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伸杆实施了在轨展开,遥测参数显示伸杆展开到位,返回科学数据显示产品运行正常,火星磁强计即将开启对近火空间矢量磁场的科学探测任务。
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王立平研究员和薛群基院士团队 承担了 空间站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防腐抗菌多功能一体化涂层、舱间抽气泵高可靠与高强韧化延寿薄膜、柔性太阳翼伸展机构抗辐照损伤与低环境敏感性薄膜 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