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学术机构 材料科学 能源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372 秒)
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     复旦大学  新能源  研究院       2023/9/20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加快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对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依托先...
能源的日趋枯竭及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使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旋律。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研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以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为方向,是能源科学的根本,是能源转换和能源储备的物质基础。
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起源于2001年成立的原西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2003年,材料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西南大学成立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2013年,两院合并组建材料与能源学部。2019年,更名为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开发龙岩市优质的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改善龙岩市乃至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福建省科技厅于2015年12月批准在龙岩学院组建福建省清洁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现为培育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铁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获批成立。实验室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依托,以稀土材料的功能化开发为目标,主要致力于电介质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以铁电、反铁电及弛豫铁电材料组分设计和微结构控制为基础,主要考察材料在外场(温度、电场、应力及光照)作用下所伴随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行为,旨在实现这类材料在新能源器件中的应用。
冶金与能源学院1958年开始承办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承办研究生教育,2013年冶金工程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2人,燕赵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5...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新能源材料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产生、转化、储存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可适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
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新能源材料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本学科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和进展,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进行科技文献检索与信息收集、科研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制定、实验操作技能及科技论文写作等。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或相应的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
济宁市无界能源新材料研究所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研究所正在进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中试研究,即将产业化。锰酸锂、镍钴锰三元材料中试研究成功、已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此技术正推广、转让。已获得国家专利技术30余项。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评审权。二个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五个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热能工程;二个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还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两个专业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五个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Eco-Materials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earch Center)于2003年5月正式成立。研究方向为开发利用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开发利用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新型光催化材料,直接利用太阳能分解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物质,净化环境,开发新型、高效、低成本的可见光响应型太阳能电池等。
中山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所现有人员40名。承担了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大型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863计划重点项目、中山大学211重点学科“先进能源与光电功能材料”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引导性重大攻关项目、 广州市纳米技术重大专项、广东省新型电池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项目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