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材料科学 器件相关记录268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2022年10月29日,由龙岩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与AEIC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22年光学技术、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国际学术会议在院C301会议室召开。马来亚大学Harith Bin Ahmad教授(马来西亚)、阿威罗大学Mário F. S. Ferreira教授(葡萄牙)、新加坡国立大学赵磊副教授(新加坡)、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为线上、线下混合会议,在...
内蒙古自治区铁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获批成立。实验室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依托,以稀土材料的功能化开发为目标,主要致力于电介质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以铁电、反铁电及弛豫铁电材料组分设计和微结构控制为基础,主要考察材料在外场(温度、电场、应力及光照)作用下所伴随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行为,旨在实现这类材料在新能源器件中的应用。
内蒙古自治区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2013年批准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主要从事稀土新型陶瓷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安胜利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立泉院士。实验室与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及中国矿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国内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项目。
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IR-OLEDs)在生物成像、防伪、传感器、远程医疗、显微摄影、夜视显示等方面颇具实际应用价值,已成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可以实现100%激子利用率,其量子效率可媲美基于贵重金属的磷光材料,具有应用潜力。受能隙定律的影响,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基态(S0)和第一单态激发态(S1)势能面接近,近红外发光材料普遍存在严重的非辐射失活现象...
2022年7月29至31日,第四届全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会议暨第二届柔性印刷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承办,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理学院/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和中南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交叉学科共同协办。
2022年7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791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项目52项,其中有26项电子元器件相关专利进入获奖名单。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谢素原教授课题组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olin Lambert教授合作,在基于单个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件及其存算一体应用领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oom-temperature logic-in-memory operations in single-metallofullerene devices”(室温下单个金属富勒烯分子...
生物神经系统中痛觉感受器、神经元和突触的整合与协作,使人类能够有效感知和处理有害信息,从而规避危险。受生物神经系统的启发,目前人工神经电子器件包括电解液基晶体管、依赖外来离子的忆阻器、卤化物钙钛矿忆阻器。这些器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性、可控性、稳定性和集成困难等问题。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新型显示团队针对微器件巨量组装与集成方面的挑战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光刺激调控光敏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界面粘附力,从而实现大面积、高保真且可编程的微器件巨量转移技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npj Flexible Electronics。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郭婵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学科带头人龚政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微型组件大面积、可编程地组装到任意基板上在先进电子领域被广泛探索和研究,然而微组装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生产成本高、精度低、可控性差等问题,导致很多实际应用无法商业化。半导体所新型显示团队针对微器件巨量组装与集成方面的挑战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光刺激调控光敏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界面粘附力,从而实现大面积、高保真且可编程的微器件巨量转移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合作期刊...
近红外发光材料是近红外光源的重要部分。然而光源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热,温度可达到100-150°C,而在此环境下发光材料常常会出现热猝灭现象,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率,热稳定性高的近红外发光材料。近日,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的温大尉博士与中山大学的吴明娒教授以及台湾大学的刘如熹教授合作,以近红外发光离子Cr3+掺杂CaScAlSiO6-CaMg...
对可穿戴电子器件(电池、传感器和表皮电极等)的需求激发了人们对先进储能和传感设备的不懈追求。为此,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杨俊及其合作者在基于生物质材料(纤维素和蚕丝蛋白)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以下系列新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新一代信息显示技术的生力军,在高端显示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而目前制约OLE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综合性能优异的蓝光材料的缺乏。尽管蓝色磷光材料,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在器件效率上已经实现了很大突破,但是在纯蓝有机荧光材料开发上,还面临很大挑战,而且器件的稳定性与实际的工业应用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集高效率、低效率滚降、高色纯度等优异的综合性能一体的纯有机蓝...
2021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组织召开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培育项目“极端尺寸高性能人工晶体及元器件研发与转化应用”中期进展评审会。专家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尔畏研究员,同济大学徐军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家跃教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安少辉,上海材料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杭寅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