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 近红外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84 秒)
光子信息技术是利用光信号进行信息处理、存储与传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高效传输、宽带宽、低串扰等优点,光子信息技术在发展量子计算、光神经网络以及光子计算机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光子集成电路、光信息存储以及光通信等都属于光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其中,光子路由设备可实现按需波前调制,通过将光信号经由自由空间路径分发至终端,为光子集成电路之间的光学互联提供通讯支持。因此,光子路由设备对于实...
光学诊疗材料是光诊疗一体化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性能有机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光学诊疗材料是光诊疗一体化技术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有机给体-受体(D-A)聚合物半导体因其原料来源广、化学结构易修饰、消光系数高和光/化学稳定性好等优势,在疾病光学诊疗领域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理想的NIR-II聚合物半导体诊疗试剂应具有较高的NIR-II区消光系数、优异的光热转化效率和光...
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IR-OLEDs)在生物成像、防伪、传感器、远程医疗、显微摄影、夜视显示等方面颇具实际应用价值,已成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可以实现100%激子利用率,其量子效率可媲美基于贵重金属的磷光材料,具有应用潜力。受能隙定律的影响,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基态(S0)和第一单态激发态(S1)势能面接近,近红外发光材料普遍存在严重的非辐射失活现象...
近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解荣军教授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hyue Ping Ong教授合作在高通量计算预测新型荧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Efficient Near-infrared Phosphors Discovered by Parametrizing the Eu(II) 5d-to-4f Energy Gap”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姊妹刊《Matter》。该工作首次实现了E...
近红外发光材料是近红外光源的重要部分。然而光源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热,温度可达到100-150°C,而在此环境下发光材料常常会出现热猝灭现象,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率,热稳定性高的近红外发光材料。近日,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的温大尉博士与中山大学的吴明娒教授以及台湾大学的刘如熹教授合作,以近红外发光离子Cr3+掺杂CaScAlSiO6-CaMg...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罗军华研究员团队利用双光子吸收效应,通过手性二维钙钛矿单晶实现了可见-近红外双模圆偏振直接探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1101组)韩克利研究员团队与山西师范大学苗向阳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钠铒基双钙钛矿纳米晶的近红外荧光及其超快动力学机理。
近红外(NIR)光响应驱动器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在生物医学装置、软驱动机械和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近红外光不仅能够远程控制并且具有局部和非接触的特性,能够“按需”触发驱动器而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干预。制备近红外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SMP)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光热转换试剂引入热响应SMP。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光热试剂在有机聚合物基质中的相容性较差,通常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光...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潘梅教授课题组另辟蹊径,设计了一种基于D-π-A型配体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盒。配体的电子结构赋予其同时具有良好的单光子吸收(OPA)和双光子吸收(TPA)的双路径发光特性。在配体与Cd(II)组装构筑的M2L2超分子盒中,配体的双路径发光得以保持,并通过金属中心的重原子效应,以及超分子组装中的π堆积和J聚集态得以强化、放大和优化。在该配位超分子盒材料中,不仅可以利用紫外(UV)或可...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梁永晔课题组相继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影响因子13.858)、《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124)和《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91)发表研究论文,报道课题组在生物成像应用的近红外二区分子荧光探针方向取得的新突破。...
目前大多数光伏器件(即太阳能电池)都是针对可见光进行吸收,占据太阳光中52%的近红外光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正因为如此,增强在近红外区域的太阳光吸收和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对器件类型的设计及机制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1年11月2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暴露在阳光下一分钟后可在两周内发出近红外光。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网络版。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1年11月17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在低能红外光下分解的高分子材料,并成功地对首个新材料进行了实验,为低能近红外光(Low-power NIR)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活有机体中的响应材料,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设计新型人体组织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杂志《高分子》上。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光谱测量系统,在室温下分别测量了本征和掺氮6H—SiC单晶的可见和近红外透射光谱。由光谱分析可知,6H—SiC单晶在可见及近红外区是透明的,而掺氮导致SiC单晶在可见和近红外区都有吸收,掺杂还使得带隙变窄。利用透射光谱,得到6H—SiC单晶在可见和近红外区的色散关系曲线和色散方程。此外,对掺氮SiC晶体透射光谱的分析表明,在625nm处的吸收对应自由电子从氮原子引入的导...
试想一下在医院进行常规查体时的情景:首先,喝下一种含有被称为“量子点”的纳米颗粒液体,接着医生会让你慢慢走过一个通道,这时激光束对全身进行扫描。在通道的另一端,计算机自动生成三维图像。根据这些图像,医生会告诉你在你的体内有无肿瘤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的精确定位。这些好像是只有在《特种部队》或《阿凡达》这样的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但是请不要吃惊,这或许就是你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享受的“量子点”荧光成像检测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