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材料科学 材料学院相关记录845条 . 查询时间(0.455 秒)
陶瓷是我国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先进陶瓷材料因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密度低等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并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陶瓷发动机就因具有重量轻、工作温度高、热机转化效率高的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启动各类研究计划,掀起了全球的研究热潮。然而,经过数十年努力,陶瓷发动机的研究未能取得很大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解决陶...
2022年10月29日,由龙岩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与AEIC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22年光学技术、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国际学术会议在院C301会议室召开。马来亚大学Harith Bin Ahmad教授(马来西亚)、阿威罗大学Mário F. S. Ferreira教授(葡萄牙)、新加坡国立大学赵磊副教授(新加坡)、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为线上、线下混合会议,在...
赵丽特,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功能薄膜材料
近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高Mg含量Al(Mg)合金基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超细晶高Mg含量Al(Mg)-Al3Mg2复合材料的Al(Mg)基体中发现了高密度的堆垛层错。这一发现革新了铝合金因层错能高而难形成高密度堆垛层错的传统认知。相关研究成果以“Stacking faults in a mechanically strong Al(Mg)–Al3Mg2 composi...
近日获悉,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尹斓课题组与电子工程系张沕琳课题组等合作,设计制备了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可无线控制、传输的具有高灵敏度的柔性一氧化氮传感器,在细胞、组织、生物活体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对一氧化氮的无线、实时、连续监测。该研究成果为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手段。
2022年7月19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了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此次排名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中国内地有293所高校上榜,广东有20所高校上榜,学校入选榜单的学科数量在广东高校中排名第13位,显示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我国采矿业根据国家环保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为解决尾矿堆存引发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将尾矿回填地下,可提升矿产资源回采率,减轻或消除因采空区垮落而引起的地面塌陷灾害。据统计,2019年我国金属尾矿排放量达高达12亿吨,尾矿排放量占大宗工业固废总排放量的34.4%,因此,亟需大量高品质耐磨钢管。传统的地表充填钻孔、充填套管,材质为双金属复合管。使用过程中需垂直安装,应用中易出现裂纹或堵塞,安装效率低...
压电陶瓷材料可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是信息通讯、生物医疗、军工国防等领域中核心器件的关键材料。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是国际上功能材料的重要科学前沿和技术竞争焦点之一。目前,以铌酸钾钠(KNN)体系为代表的无铅压电陶瓷的压电常数(d33)已经可以媲美含铅压电陶瓷,并在超声雾化、水声换能等领域逐步替代传统铅基压电陶瓷。尽管如此,人们对无铅压电陶瓷压电响应增强的物理机制仍然认识有限,严重限制...
二维材料可以进行范德华堆叠,进而实现材料性质的“维度控制”。当二维材料以一定扭转角度堆叠时,体系还可能表现出超导特性、关联绝缘态、摩尔激子、堆叠依赖的层间磁性和拓扑极化等新奇现象,由此催生了“扭转电子学”这一新领域。随着扭转电子学的兴起,扭转角度对于二维材料层间耦合作用的影响引起了很大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扭转角度对于层间电子耦合或电声耦合的影响上,而对于二维材料层间力学作用与扭转角度的关...
近日,日本东京大学公布了新当选东京大学工学部会士(Fellow)名单,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李正操教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Masaaki Yamada教授及法国萨瓦大学Adrien Badel教授当选东京大学工学部会士(Fellow)。
电介质电容器具有快的充放电速率和高的可靠稳定性,在现代电子电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高功率脉冲技术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元器件。但是,随着储能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介电电容器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已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IUMR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2021-2022年“前沿材料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名单。我校材料学院刘锴副教授获此殊荣。
近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戴李宗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动态键锁定与功能化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Asymmetric Hydrophosphonylation of Imines to Construct Highly Stabl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Efficient Intrinsic Proton Conductivity”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
近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解荣军教授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hyue Ping Ong教授合作在高通量计算预测新型荧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Efficient Near-infrared Phosphors Discovered by Parametrizing the Eu(II) 5d-to-4f Energy Gap”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姊妹刊《Matter》。该工作首次实现了E...
近红外发光材料是近红外光源的重要部分。然而光源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热,温度可达到100-150°C,而在此环境下发光材料常常会出现热猝灭现象,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率,热稳定性高的近红外发光材料。近日,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的温大尉博士与中山大学的吴明娒教授以及台湾大学的刘如熹教授合作,以近红外发光离子Cr3+掺杂CaScAlSiO6-CaMg...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