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材料科学相关记录7133条 . 查询时间(1.506 秒)
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先进锂电池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大规模储能领域的迫切需求。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密度,锂金属因其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和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被用于负极材料,从而受到广泛关注。锂金属负极可以与以转换反应为特征的高能量密度无锂正极匹配,从而激发了包括氟化物和锂硫体系在内的下一代转换型电池的研究热情。然而,锂金属与高活性的有机电解液之...
2024年1月5日,独山子石化公司橡胶部5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溶聚丁苯橡胶等新材料日产量达1000吨,开局即冲刺。2023年,该公司新材料产量超过44万吨,蝉联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第一,比上年增加约1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溶聚丁苯橡胶、PE-RT管材料、茂金属聚乙烯膜料等新材料产销量全国第一。
日本东丽、MODEC近日宣布,已联合开发出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修补技术,用于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PSO)的修复。这种使用CFRP进行点腐蚀修复的技术将从2024年起投入使用。
超分子主客体结构在分子尺度上的组装模式和运动行为使其在被引入到聚合物体系后能够调控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因此,开发新型超分子主客体结构将为发展机械互锁聚合物并优化聚合物力学性能提供重要的分子基础和创新思路。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污染防治材料与技术研究组通过构建Co/Al-LDH修饰磁性水热炭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实现快速降解环丙沙星。该研究展示了富含氧官能团水热炭作为基底的优势,探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而揭示了Fe/Co协同催化的作用机制。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热化学研究组(DNL1903)史全研究员团队通过简单易行的合成方法,开发出一种具有高导热、电绝缘且热驱动形状记忆特性的柔性复合相变材料膜,在可穿戴电子器件热管理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
作为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于2022年10月投料开车,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一举打破我国碳纤维生产和装置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强度和韧性是多数聚合物工程材料基本和重要的参数。而强度和韧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这制约了高性能材料的发展。因此,在不牺牲韧性的情况下,实现高强度是材料科学的难题和挑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课题组,致力于高性能聚氨酯的设计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以开发量身定制的先进弹性体,制备的疏水聚脲-氨酯(HPUU...
近日,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研发的“太西煤基锂电负极材料及超低温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强度和韧性是大多数聚合物工程材料最基本和重要的参数。但强度和韧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性能材料的发展。因此,在不牺牲韧性的情况下,实现高强度是材料科学的难题和挑战。
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光与物体表面微纳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效果。相比于化学染料,结构色依赖物体在微纳尺度下的构型,而非材料本身的特性实现色彩的操控,在色彩鲜艳度、寿命以及分辨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应用在下一代高分辨显示设备及密码学器件中。光学超表面作为一种亚波长人工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光场特性的灵活调控,成为了获得高质量结构色的重要途径,同时结构色超表面也有望在新型可集成显示器件中...
近日,记者从工信部网站获悉,《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公布。《目录》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旧版目录同时废止。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合作,以激光器小型化为牵引,基于对钙钛矿增益机理的研究,实现了亚波长尺度的高性能钙钛矿水下单模激光。相关研究成果以Water-resistant subwavelength perovskite lasing from transparent silica-based nano...
2024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有机-无机复合杂化超双疏自清洁防腐防冰涂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TOP,IF=10.9)发表。 
家蚕和蜘蛛等泌丝动物拥有类似的纺丝器官和纺丝机制,它们以水溶性蛋白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通过特定的组装和结构转变,生产出强度和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丝状纤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