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家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597 秒)
激光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发明之一,60多年来,13项诺贝尔奖与激光技术密切相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可用来对激光波长进行变频,从而扩展激光器的可调谐范围。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了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为整个透光范围内实现双折射相位匹配提供了新思路。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22年10月6日报道,将蚕丝溶解,再放入糖以及锌和铁离子的溶液中重新制作,可以让它变得比大多数蜘蛛丝更为坚韧。蜘蛛丝是自然界最坚固最结实的材料之一。
长期以来,材料性能的提升往往依赖于合金化,即通过元素的添加,使金属成为具有预期性能的合金。但随之而来的是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材料回收利用更加困难。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材料素化即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材料素化通过跨尺度材料组织结构的调控来减少合金元素的使用,同时实现材料性能提升,促进材料回收和再利用。这需要解决纳米金属材料热稳定...
中国科学家团队受北极熊毛结构的启发,开发出一种具有空腔结构的轻质、疏水、隔热材料,未来有望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材料的特殊需求。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毛发不同,北极熊的毛是中空的,这种结构可以阻隔热量从北极熊的皮肤表面扩散到周围的低温环境中。
世界最薄玻璃仅有0.12毫米,厚度相当于一张A4打印纸,这是中国科学家彭寿率领团队最新研发的科技成果。日前彭寿在美国获得了世界玻璃行业的“奥斯卡大奖”——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成为首位在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材料科学与技术大会暨美国陶瓷学会第120届年会在俄亥俄州召开,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建...
记者从广东医科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教师刘建强博士研究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储氢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合成了新拓扑结构的储氢材料,氢气储存能力得到优化,大幅提升了材料储氢效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著名期刊《材料化学杂志A》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称MOFs)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型具有三维孔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是沸石和碳纳米管之外的新型多孔材料,在储氢和超高纯度分离开发中应用前景卓越。而氢能...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刘亚华研制出疏水性能优异的材料表面,它由大尺度曲面组成,形式简单、易于制备、造价低廉,可用于制造防积冰材料,具有自清洁、抗菌等功能。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室核材料研究团队基于界面工程设计、采用大塑性变形方法,成功制备出了同时具有高强度、高热稳定性的高界面Cu/Ta纳米多层膜块体。相关研究成果在《材料学报》上发表。传统的纳米结构材料在高温、强辐照等极端条件下结构和性能都不稳定。因此,制备同时具有高强度及高稳定性的纳米结构材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难题。有研究表明,由完全不互溶金属组成的纳米多层膜具有高强度、高...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陆安慧团队提出纳米空间限域热解耦合自沉积、自活化的结构调控集成策略,在微观尺度下实现多孔炭球的纳米定制。作为一种功能载体,空心纳米炭球具有各向同性、生物相容性好、容载量高等优良特性,在新能源和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
石墨炔是一种新的碳同素异形体,其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宽面间距、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关注。随着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陆续通过物理方法成功制备,如何制备石墨炔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焦点。
2015年二月从美国陶瓷协会发来贺信,华南理工大学邱建荣教授荣获国际玻璃和光学材料界大奖——Morey Award,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George W. Morey Award奖始于1969年,每年授予该领域一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过去的获奖者中包括了发明光通讯光纤的C. K. Kao(高锟)教授,玻璃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之父E. Snitzer教授,生物玻璃之父L. L.H...
一直以来,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科学谜团,即非晶金属玻璃中的原子结构本质,这阻碍了科学家对非晶材料性能的认识,也延迟了科学家研发新型非晶材料的步伐。日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研究组和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李茂枝研究组、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刘凯欣研究组在该领域进行合作,发现了金属玻璃衍射数据当中所隐含的结构上的拓扑...
氢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多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高效制氢、储氢材料。中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为安全制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陈萍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锂的亚氨基化合物(Li2NH)与氮化铁复合后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氨分解制氢活性。该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
二维晶体材料家族再添新成员——黑磷。中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制备出基于新型二维晶体黑磷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这是国际科学界继石墨烯(其发现者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其在纳米电子器件应用方面具有极大潜力。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科技》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