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一号相关记录904条 . 查询时间(1.523 秒)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承载三名航天员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谱写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新篇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消杂散光涂层以及不锈钢灰色化学转换热控涂层等十余种涂层与材料得...
2021年7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结构星。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武力威胁及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即核弹、导弹、人造卫星)。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响应国家号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突破了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22年1月1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核心舱采用手控遥操作方式,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本次试验是首次由航天员在轨利用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天文学家已在各种不同的观测中表明宇宙需要一种不可见的能够提供引力的物质,即暗物质。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是暗物质粒子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候选者,一些模型预言WIMP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者衰变可以形成GeV-TeV能区的谱线。来自于天体物理过程的高能辐射与带电的宇宙线粒子相关,因为加速和能损的过程通常不会集中于某一个能量,因此天体物理过程产生的伽马射线辐射是一个连续谱。假若我们在伽马射线能区发现一...
2021年11月24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市宇航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的“第十六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21学术年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会在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
2021年11月5日,“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简称GECAM,昵称“极目”)卫星通过快速发布的观测警报,首次成功触发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雨燕(Swift)卫星的伽马射线新颖观测机遇紧急存档器(GUANO)系统,使其找到一个未自动触发的伽马射线暴,并引导俄罗斯MASTER地面光学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该成果验证了“怀柔一号”卫星快速引导空基和地基望远镜开展联合观测的能力,...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月13日正式宣告,由于屡次试图唤醒失联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未果,“机遇”号探测火星的任务正式结束。“机遇”号项目经理约翰·卡拉斯13日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尝试了所有可能恢复‘机遇’号通信的方法。我们认为,再次收到‘机遇’号反馈的希望已经极其渺茫,因此决定结束任务。”
美国航天局的“蜻蜓”号任务将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向土卫六表面发射一个旋翼飞行器可重新定位着陆器,这将是首次探索土卫六表面的任务,它“胸怀大志”,有着宏伟的目标。 近日,“蜻蜓”号科学团队在《行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其目标包括寻找化学生物特征;研究卫星活跃的甲烷循环;探索土卫六大气层和表面生物起源前的化学过程。
近日,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月壤正式亮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在记者的见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在聪小心翼翼地打开塑封包装,展示编号为CE5C0400的月球样品。
(米思源、亓创)圆满完成天和核心舱等2次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5号船,24日平安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
央视网消息:17日上午,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飞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多国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相关消息,表示这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事业的里程碑。
为加强研究所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拓展工程项目研发与管理思路,2021年6月11日,重大专项办会同科技发展处特邀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来研究所作专题报告。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家元主持报告会并致辞,副所长徐纲,研究所科研与管理人员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2021年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截至6月6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工作23个火星日,开展环境感知、火面移动、科学探测,所有科学载荷设备均已开机工作,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运行在周期8.2小时的中继轨道,为火星车科学探测提供中继通信。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3日00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B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星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将与在轨运行的风云四号A星(科研星)组网协同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尺度灾害事件观测响应能力,为气象、农业、航空、海洋、水利、环保等国民经济领域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