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记录3948条 . 查询时间(0.803 秒)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十年国家级项目。
王宇鑫,1985年4月生,河南灵宝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青年科协会员,《中南大学学报(中英文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稀有金属》、《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先后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得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计划一层次...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及实施办法(2022)17号。
沈杰,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2010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化学博士,2010-2013年、2013-2021年先后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2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永刚,1984年生于河南,2005年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获本科学位,2010年于中科院理化所晶体中心获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北大化学学院(2010~2013年)、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和阿贡国家实验室(2013~2017年)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至2022年就职于中物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晓续,2014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First Class Honours),2018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综合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后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2020年获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后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继续进行研究工作,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窦锦虎,2010年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21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7月19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了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此次排名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中国内地有293所高校上榜,广东有20所高校上榜,学校入选榜单的学科数量在广东高校中排名第13位,显示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锦院士-邵元龙团队主要聚焦烯碳纤维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系统研究纤维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传递规律,旨在开发轻质、高强的烯碳热管理复合纤维,着力探索在智能控温等领域的特殊应用。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现拟招聘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后4-6名,欢迎国内外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加盟。
傅正平,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1.9-2001.12在德国Chemnitz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Silicon Bonding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2003.12-2004.12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InGaN太阳能电池的研究)。2009.02-2009.11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李巨教授的课题组做访问学者,进行材料模拟计算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左良教授。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报道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及物化、反应工程、结构与性能、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材料应用与新技术开发、研究方法及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栏目包括:专论与综述;合成实验与工艺;结构与性能;材料测试、加工与应用;新技术与产品开发;教学讨论;快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5年创刊后试刊两期,1986年起为双月刊。自1998年起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2008年起改为月刊,每期11个印章(192页)。
动态交联水凝胶在结构上与人体组织类似,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和粘弹性,作为一种仿生材料,在医学领域具有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陈永明教授与合作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用酰腙动态共价键构建自修复性能优异的聚合物交联网络凝胶(Macromolecules 2010, 43, 1191-1194),该动态共价键体系已经成为国际自修复领域的代表之一。近年来,该团队发展了一系列的动态共价键和物理作用双交联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