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 北京大学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2.318 秒)
反应堆结构材料长期服役于高温、高剂量辐照、强氧化腐蚀等极端环境,传统合金已经不能满足下一代先进核反应堆的服役需求,成为限制核能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 HEA)是以多种过渡族金属元素作为组元的新型固溶体材料,具有独特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尤其在高温力学、抗辐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目前,在高熵合金中,通过固溶“尺寸差异”原子从而引入额外的化学...
近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重郭秋菊教授获评《核技术》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以表彰其严谨求实、认真负责、优质高效地完成期刊审稿工作。同时获评的年度优秀审稿人还有四川大学杨朝文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树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柴翔研究员、南华大学赵鹏程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阴泽杰教授。
“材料辐照损伤”与“氚燃料自持”是实现可控核聚变能的瓶颈问题。辐照损伤产生缺陷引起材料服役性能大幅下降,并显著提高氢同位素滞留量。目前,金属钨凭借其高熔点、高热导率、高强度、低物理溅射率、低氢同位素滞留量等独特优点,被视为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首选材料。近年来,基于核反应分析方法所测得重离子辐照中钨氘滞留量饱和这一重要现象受到聚变材料领域的广泛关注,但其物理本质尚不清晰,有待揭示。早先第一性原理...
2022年8月13日,在第二届核物理青年科学家学校的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核谱与核性质课题组博士生王姝婧(导师为杨晓菲研究员)获得亚洲核物理联合会青年科学家优秀报告奖,同时获此奖项的还有清华大学的王轶杰博士和中科院近物所的焦韬瑜博士。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付恩刚团队和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团队合作,在辐照缺陷湮灭机制方面另辟蹊径,发现了共格纳米粒子湮灭缺陷行为,揭示了其循环溶解再析出的缺陷湮灭机制,提出了一种通过设计具有晶格失配小、成分容差大的高密度纳米粒子,可大幅提高材料抗辐照肿胀能力的新思路和新策略。2022年5月30日,相关成果以“通过共格超晶格的可逆无序有序转换实现超高抗辐照性能”(Super...
发展先进核能系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解决能源危机的重大需求和重要战略。长期以来,设计高抗辐照材料的主流和传统策略是在材料中引进界面,但是,高温高剂量辐照导致的界面不稳定、辐照缺陷随着辐照剂量的进一步增加而逐渐累积并最终导致材料的失效等,是迄今未突破的瓶颈问题。
反应堆核材料长期服役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是关乎核安全的头等大事。材料中引入界面是降低辐照损伤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但不同类型的界面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相当大的区别,因此,不同类型界面对辐照产生缺陷的湮灭能力和效率理应不同,开展不同类型和结构的界面对消除辐照损伤影响规律的研究、找出决定界面消除缺陷的决定因素,对理解和掌握界面消除缺陷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从原子尺度上通过调整界面来设计和发展具有高...
2022年1月16日至17日,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成功举办。实验室骨干人员共50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乔宾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通过拍瓦飞秒强激光辐照微胶带靶获得峰值能量高于100 MeV、能散为1%的高品质离子束的新方案。2021年10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飞秒激光与微胶带靶相互作用产生准单能离子束》(Monoenergetic high-energy ion source via femtosecond laser interacting wit...
2021年4月,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根课题组与马文君、颜学庆课题组合作,在全球首次完成了10^9 Gy/s超高剂量率FLASH辐照乏氧/常氧条件下正常细胞、癌细胞和癌干细胞杀伤效应的前期基础研究,研究结果以题为“Associ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 radio-resistance under ultra-high dose rate F...
2020年6月12日,由北京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拍瓦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大召开。会议以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部高新技术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等主管部门和合作地方领导,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张平文,北大相关职能部门...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宋晓东教授团队在研究地球内核的变化中取得新的突破。来自内核的快速变化信号早期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和证实,然而此信号的来源多年来存在很大争议。最新发现解决了信号源的问题,为最终精确确立内核的运动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依据。宋晓东教授原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此工作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杨翼博士和宋教授共同完成。地球内核位于地球最中心,是随着地球逐渐冷却...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发表了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CAPT)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教研室与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LFRC)、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国防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室等单位在间接驱动高增益激光聚变快点火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Enhanced energy coupling for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