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理论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 计算机感知 计算神经网络 知识工程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智能 苏州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肖义胜所著论文《Are Bert Family Good Instruction Followers? A Study on Their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被ICLR’2024接收,此论文为苏州大学第一单位的首篇ICLR论文,通讯作者为李俊涛老师。
2023年10月25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杰青刘青山教授受邀访问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并作“视觉情感计算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黄河教授主持。
近日,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奖名单揭晓。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斩获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和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再创佳绩!
近日,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王传洋、刘亚运、高越三位老师编著的《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正式出版!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智能制造系列教材。
近日,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9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我院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2项,实现在本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由章月圆、孙渊老师指导的唐心诚、段爽、周浩楠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获空中侦察赛项的江苏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冠军。由章月圆、陈良老师指导的刘淮宇、刘曙光、赵梦扬、邵智达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由徐易芸、李丽红老师指导的...
随着高通量质谱技术的高速发展,研究人员可以从蛋白质组学中挖掘到更深更为可靠的数据信息。在蛋白质组学中,翻译后修饰组学是尤其重要的研究方向,磷酸化(Phosphorylation)修饰作为涉及蛋白质范围最广泛,修饰位点数量最多的修饰类型,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对象。众所周知,磷酸化修饰通过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等方式调节蛋白质的功能。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及精准医学概念...
智能电子织物融合了电子工程与纺织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生活体验。当前报道的大量智能电子织物中,许多都采用纤维交错(Fiber Crossbar,以下用“FC”指代)结构作为其基本单元。这种结构由两根纤维交叉构成,并在交错点处构成某种电子器件(图1)。当外部刺激(如电流)通过时,纤维交错点的某些特性(如电阻、电容)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外部刺激做出响应。FC结构是实现智能可...
2022年6月8日日,江苏省科技厅发布《2022年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拟支持项目》公示。苏州医工所牵头组织的“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 是苏州大市唯一获批立项的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学习方法被提出并成功应用于图像识别、学习控制等领域。其中,学习控制的典型方法包括迭代学习控制(ILC)、高斯混合学习控制、强化学习控制等。比如,迭代学习控制方法常被用于控制许多批处理模式的动态过程,并已被成功应用于化工生产和工业机器人等。然而,理论界之前尚未研究这种控制方法针对从数据中获取的参数的随机误差的鲁棒收敛性问题。
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机交互、仿生感知系统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和人机交互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于目前基于软件系统和冯·诺依曼构架计算体系实现的神经网络,人脑运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点,因此,通过人工突触器件的制备,在硬件层面上模拟人脑的神经拟态器件,对构建新的计算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人工突触器件能够将传感器信号转变成类神经信号,有望实现与生物...
近期,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参赛队喜获全国二等奖1项,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近日,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李正国教授团队合作,在用于人机交互的智能穿戴设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aptic-Feedback Smart Glove as A Creative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HMI) for Virtual/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为题在《S...
深度学习是基于机器学习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具体来说,受到大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启示,在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的基础之上模拟出人工神经元及人工神经网络。近年来,随着算法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日新月异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使得深度学习得以快速发展。目前,深度学习已被应用于众多领域,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图像...
近日,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Mario Lanza 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了可以模拟人脑神经突触一些行为的忆阻器,该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Electronics(《自然-电子》)发表,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神经形态计算研究取得的一项新的突破。
2017年12月23日上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由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教师方勇纯、孙宁、张雪波完成的“一类欠驱动机器人系统的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项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唯一的一等奖)。第一获奖人方勇纯教授还受邀在年会上作了题为“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起重机研制及应用”的主旨演讲。对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