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化工传递过程 化学分离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化工机械与设备 无机化学工程 有机化学工程 电化学工程 高聚物工程 煤化学工程 精细化学工程 造纸技术 毛皮与制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工程 电解相关记录151条 . 查询时间(0.131 秒)
作为最有前途的发电和存储系统之一,可逆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解池是核能综合利用的关键研究内容,可结合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高效地电-氢转化,具有低碳、灵活、高效等特点,为未来的能源需求提供清洁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2024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化学研究部在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解池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Small Structure、Small M...
在国家“双碳”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固态电池因其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开创性的解决了传统有机电解液电池中存在的寿命短、易燃、易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下一代最受关注的二次电池体系。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可媲美液态电解质的电导率(超过10-2 S cm-1),适宜的电化学窗口,高温下(60℃)...
海水在地球上储量丰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可持续能源转换方式,可以替代淡水生产氢气,因此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电催化剂对于直接海水分解制氢非常重要。然而,海水成分复杂,含有多种阴阳离子(例如Cl−、SO42−、Br−、HCO3−、Na+、K+、Ca2+和Mg2+等),使催化剂的性能面临严峻挑战。在电解海水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阴极上析氢反应的不断进...
钠金属电池(SMBs)具有低成本、高理论比容量(1166 mAh g-1)和低氧化还原电位(相对于SHE - 2.71V)的特点,使其极具潜力应用于下一代二次电池。然而,SMBs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由于Na沉积行为不均匀而导致的枝晶生长,高活性Na金属阳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副反应引起的电解质分解并产生易燃气体,从而引发泄漏和燃烧,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202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合作,基于多组分添加剂的协同效应,开发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鸡尾酒电解液”,通过在正极和负极上协同形成稳定和快离子传输的电极/电解液界面,提升了商业钴酸锂(4.45V级别)的4.6V高电压和5C超快充性能,并能在...
随着大规模储能领域的繁荣发展,传统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海水有望成为一种低成本生产绿氢的技术。但是,海水中高浓度的Cl?为电解海水制氢带来了挑战。其中一个挑战是析氧反应(OER)与Cl?氧化反应的竞争。另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是Cl?通过表面吸附引起的电催化剂腐蚀或失活。因此有必要开发具有抗Cl?腐蚀、对OER具有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
可充电镁离子电池(RMBs)因其丰富的镁资源、高理论比容量(镁负极为3833 mAh cm-3)和相对较低的金属镁还原电位(-2.4 V相对于SHE)而备受关注。
实现多电子转移反应是设计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的重要途径,相比多价阳离子电池面临的离子迁移动力学迟缓和难以脱溶剂化,基于单价氟离子穿梭的转换型氟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反应动力学。同时,其依托正极多价金属氟化物的多电子反应及其高的反应电位,理论上可实现超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而开发合适的电解质是目前氟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固态氟离子电解质如氟铈锎矿(tysonite)和萤石(fluorite)氟化物需要高...
随着科学探索逐渐步入地核与深空等难以充电的未知领域,高能量密度一次电池再次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在目前所有的电对中,锂硫电池具有2600 Wh/kg的极高理论能量密度,是颇具潜力的一次电池体系之一。然而,锂硫一次电池面临着两个挑战,尚未实现实用化。一是低于预期的实际能量密度:过多用于促进硫转化的非活性物质(电解液与导电碳)的加入,增大了体系质量负担;缓慢的固体-液体-固体转化降低了容量利用率。二是...
随着科学探索逐渐步如地核与深空等难以充电的未知领域,高能量密度一次电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目前所有的电对中,锂硫电池具有2600 Wh/kg的极高理论能量密度,是最具潜力的一次电池体系之一。然而,由于以下两大挑战,锂硫一次电池尚未实现实用化。首要挑战为其远低预期的实际能量密度(≤ 500 Wh/kg):过多用于促进硫转化的非活性物质(电解液与导电碳)的加入增大了体系质量负担(> 80 wt%...
2024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团队在常温常压电催化合成氨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三种电解器研究了异质双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界面构筑对电催化硝酸根还原合成氨反应性能的调控规律。相关成果发表在 Nano Research 上。
2024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和大连交通大学王韶旭教授团队合作,在低温高压水系/有机混合电解液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了一种具有宽电化学稳定窗口、耐低温、低成本的混合电解液,构筑出耐低温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
2024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李爱龙研究员、中村龙平教授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了不同晶格氧结构的γ-MnO2材料,取得了安培级电流密度的电解水活性,并同时实现在酸性环境中超长的电解稳定性。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郑琼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合作,在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