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化工传递过程 化学分离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化工机械与设备 无机化学工程 有机化学工程 电化学工程 高聚物工程 煤化学工程 精细化学工程 造纸技术 毛皮与制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工程 CO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423 秒)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王晓东研究员、黄传德副研究员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教授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表界面结构是决定纳米催化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表界面处电荷的传递、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而且还决定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和构型,进而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深入研究和优化表界面结构,对于提升纳米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至关重要。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军教授课题组在电催化CO还原合成乙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A hydrophobic Cu/Cu2O sheet catalyst for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CO to ethanol”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501. DOI:10.1038/...
氢氧燃料电池由于比能量高和零排放等优点,有望在国家双碳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商业铂碳(Pt/C)催化剂极易吸附氢气燃料中的CO而导致中毒休克。特别地,在碱性膜燃料电池中,铂基催化剂的氢气氧化反应动力学缓慢,其与CO毒化协同作用,加速电池性能的衰退。因此,设计并创制高活性、高抗CO毒化的新型阳极催化剂是碱性膜燃料电池实用化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和博士研究生贾志民等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合作,通过调控Pt含量和制备方法在亚纳米尺度下实现对Pt物种的调控,设计出一种锚定在弯曲石墨烯载体(ND@G)上的全暴露Pt团簇(Ptn)催化剂,表现出显着增强的低温CO氧化活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ACS Catalysis。
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贾志民等人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宁教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姜政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温晓东研究员等团队合作,通过调控Pt含量和制备方法在亚纳米尺度下实现对Pt物种的调控,设计出一种锚定在弯曲石墨烯载体(ND@G)上的全暴露Pt团簇(Ptn)催化剂,并表现出显着增强的低温CO氧化活性。近日,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院士、周志有教授课题组在燃料电池阳极抗毒化催化剂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通过在金属钌表面构筑水合二氧化钌修饰层,阻碍一氧化碳的扩散和吸附动力学,有效提高了金属钌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相较传统PtRu/C催化剂实现了两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为解决燃料电池阳极的氢气氧化抗中毒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以 “High CO-Tolerant Ru-Based Catalysts...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宣布开发了一种催化剂和一种操作工艺,可以在零间隙MEA电解槽中高效使用烟气中的CO2转化为CO
2021年7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伟新教授、张文华副教授和厦门大学王野教授合作研究了具有明确Cu结构的ZnO/Cu催化剂催化水气变换和CO加氢制甲醇反应,观察到Cu结构和反应气氛依赖的催化剂原位重构现象,确定了CuCu(100)-羟基化ZnO界面和CuCu(611)Zn合金分别是Cu-ZnO催化剂催化WGS反应和CO加氢制甲醇反应的活性位。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健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宋礼、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浩及教授汪国秀团队合作,制备出N掺杂空心多孔碳负载Co单原子纳米反应器(CoSA-HC)。该反应器作为锂-硒电池正极,表现出较高的放电容量、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其库仑效率接近100%,为金属-硫族电池(MCB)电极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2020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20中国化工学会科技创新大会上,2020年度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隆重颁发。福建物构所“CO直接酯化制甲酸甲酯全流程工艺单管技术(公斤级催化剂)”获得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近日,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崔小强教授、郑伟涛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析氢催化剂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于11月19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Single-atom cobalt array bound to distorted 1T MoS2 with ensemble effec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sis》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关注。该论文第一作者为...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燃料的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具有“零”排放、能量转化效率高的显著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现阶段,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的关键难题之一就是氢燃料电池的CO中毒问题。针对该关键性科学难题,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路军岭、韦世强及杨金龙等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首次在SiO2担载的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精...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A、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国聪课题组研究员徐忠宁和庄巍课题组副研究员陈浙宁密切合作,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产物选择性调控的催化功能基元:原子级分散的单Pd活性中心有利于通过Eley-Rideal机理生成碳酸二甲酯,而双Pd活性中心则有利于通过Langmuir-Hinshe...
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一种清洁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能量转化效率高,清洁零排放,是未来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其中一个关键难题是氢燃料电池电极的CO中毒问题。现阶段,氢气主要来源于甲醇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的水蒸汽重整、水煤气变换反应等,通常含有0.5%~2%的微量CO。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燃料电池电极极易被CO杂质气体毒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