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核科学技术相关记录1350条 . 查询时间(0.863 秒)
2022年12月14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所戈道川副研究员、博士生王韶轩等在复杂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快速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领域内权威期刊《IEEE可靠性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上。
近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退役治理工程技术中心自主设计的高放玻璃固化体模拟处置装置和地下试验装置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两项装置历时一年加工制造完成,将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比选、概念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为在地下实验室运行阶段开展核素迁移实验做好技术储备。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充气谱仪AGFA(Argonne Gas-Filled Analyzer)成功合成超镄新核素铹-251,并对铹-253的α衰变精细结构进行了测量。这是近二十年来首次直接合成的铹的新同位素,也是充气谱仪AGFA上合成的第一个新核素。相关成果于12月1日以Letter的形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C 上。
在中核科技生产车间里,几个“高大威猛”、科技感满满的主蒸汽隔离阀正在做着最后一道清洁工序,阀门上方的气液联动装置印有“SUFA”标志,庄重而醒目。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退役治理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福建厦门至隆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套20兆帕(MPa)快开门式热等静压机。该台套热等静压机的研制成功,为大尺寸含碘废物固化体的快速烧结提供了可靠的硬件基础,大幅提升了经济性、实用性与安全性,为核燃料、核级设备制造提供有力的热等静压烧结技术支持,为含碘废物固化处理技术工程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创新发展能力。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高温动态铅铋环境下力学测试试验回路装置顺利完成调试,具备开展铅铋堆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能力,标志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掌握了铅铋反应堆材料及部件在铅铋环境下力学性能测试的关键技术,为铅铋堆技术研发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2022年11月23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正式通过出厂验收,标志着我国在高放废液处理技术关键设备自主化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我国自主研制的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系统完成了放大阶段-科研样机-工程样机“三步走”的里程碑式跨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薛小刚赴现场见证,院科技管理部、放射化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参加见证活动。
近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李燕及组内其他合作者共同完成。他们详细研究了带电粒子在湍动磁重联电流片中的加速过程,给出了粒子加速的一些新结果。
2022年10月25日,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人防办邀请中央国家机关人民防空办公室对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项目人防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MAX相材料中氦离子(He)与重离子共同辐照损伤效应研究中获得进展,研究揭示了材料中氦行为与辐照损伤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2年10月28日,中核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同位素生产基地。这是中核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与各方共同推进同位素研发及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深化...
碘-131的临床治疗以患者口服碘液为主要治疗方式,操作简便,但患者服碘量的活度较难保证,且在治疗过程中会伴有放射性碘气溶胶释放,对医生的职业健康造成危害。在此背景下,中核高能联合诚进公司和国内外核医学专家开发了新型碘(I-131)化钠口服液全自动分装仪,可实现自动稀释、精准分装的同时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2022年10月9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ARFT)首根环向场(TF)线圈全尺寸导体完成运输交付。该导体总长936.05米,是目前国际上尺寸最大、长度最长的CICC导体。 环向场(TF)线圈课题承担的导体生产任务包括1根验证导体及9根超导导体的制造及检测。此次交付的导体用于验证导体集成及线圈绕制工艺。导体包装后尺寸为直径4米、高度5.5米、重量36吨,装车后运输高度高达6.1米。
2022年10月20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所陈志斌课题组在聚变堆真空室内氦冷包层破口事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聚变领域知名期刊《核聚变》(Nuclear Fusion)上。聚变堆在长期运行条件下,由于高能等离子体与第一壁材料表面的溅射与剥离等作用,会产生钨、铍等微米级金属粉尘。由于吸附氚并且经过高能中子辐照活化,这些粉尘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当聚变堆发生真空室内氦冷包层破口事故时...
2022年10月18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聚变堆材料及部件研究室博士生刘才斌在氢同位素输运的同位素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期刊上[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测试包层模块(TBM)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评估氚增殖效率,但来自于等离子体的氚会轰击渗透进入TBM,并与增殖的氚混合,进而影响氚增殖效果评估。考虑到等离子体中含有氘、氚两种氢同位素粒子,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