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息处理技术 通信技术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雷达工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信息与通信工程 中国相关记录48条 . 查询时间(1.074 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批量分析微卫星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批量分析微卫星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综合运用了检测微卫星无效等位位点的Cervus、MICROCHECKER软件,计算群体遗传结构的STRUCTURE分析和PCoA分析,以及结合Perl脚本语言编程等方法。实验证明,本发明所提供的批量分析微卫星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而系统,去除无效等位位点的微卫星数据更加准确,整个批量处理过程只需...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教授合作,首次实验演示一组不等价的相互无偏量子测量具有不同信息提取能力。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2月2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瞿昆教授课题组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算法,命名为SPACEL。该算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多个空间转录组切片数据,包括准确预测单个空间点内的细胞类型组成、精准识别跨切片的功能性空间域,以及有效重构复杂组织的三维结构。研究成果以《SPACEL: deep learning-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spatial transcrip...
今天这篇文章,是《风雨沧桑50年:中国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下篇)。最近十年以来,整个社会对卫星通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来自市场和用户对卫星通信的旺盛需求;二,卫星通信技术发生演进,让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卫星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场域中的一种“非媒体力量”,正在通过监测舆情、描摹画像、测量反馈等方式深入新闻业的日常运作中,不仅对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也触及到新闻业的工作边界和职业权威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索式考察了数家典型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数据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数据分析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边界工作,探讨智媒时代数据分析给新闻业带来的边界变化及其对新闻权威的影响。在新闻业边界工...
上一篇里,我们说到了东方红从1号发展到3号,变成了通用卫星平台。我们还提到,从90年代开始,国内卫星发展逐步加速,且开始走产业化的道路,成立了一些企业化运作的卫星运营公司。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国家的卫星发展战略,就已经逐渐变得清晰。除了通信卫星之外,国家还根据卫星的主要用途,设立了几大卫星应用领域的发展计划。卫星的用途,到底包括哪些呢?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东方红1号”。这颗卫星的意义极为重大,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也标志我们正式开启了对太空的探索实践。
朱朝阳,男,1974年12月出生,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通信研究所所长,信息系统安全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委会委员,电力信息标委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工作组TC06秘书长。研究方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陈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信息与智能学部党工委书记、副部长,兼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雷达成像、雷达信号处理、微波毫米波技术与系统等。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级预研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支撑技术项目等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微波技术基础》。
王卫东,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无线通信、雷达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负责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防预研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荣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三次。
孙晓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毫米波/THz 器件与集成电路及其相关微系统技术科研与教学工作。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在国内外著名专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余篇,出版专著《毫米波集成电路及其应用》一书,已授权专利近80余项。
文继荣,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自2008年起担任高级研究员和互联网搜索与数据挖掘组主任。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14年中,获得50多项美国专利,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被用于重要的微软产品中(如微软搜索引擎Bing)。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微软学术搜索(http:...
陈红,女,1965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物联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数据库方面的著译作8部。参加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并行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制,主持了具有自主版权的联机分析处理系列软件的研制。获得国...
男,1957.1,信息工程学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3.3~1995.4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修,2001.6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煤炭学会资深会员,国家863项目初评专家,江苏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技术,矿山通信与信息化。
张剑英,1963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处理、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光电子技术及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