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209 秒)
为充分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成就,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2023年2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共同举办的“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博开幕。
2022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智能无人飞行技术实验室(筹)于廊坊试验基地召开2021年年终总结暨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动员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郭晓勇、质保与条件处处长王少辉、科技发展处副处长裴宇和实验室主任郑会龙出席会议,实验室副主任杨肖芳主持会议。
2020年7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京组织召开了载人航天工程修史工作座谈会。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原主任谢名苞、王文宝,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修史工作的意义和背景。2022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也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收官之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修史工作,全面展示工程在增...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
中国空间站正在研制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12日,联合国外空司第62届会议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公布: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首批9个项目,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应用研究。
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在现实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问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场不切实际、追逐政绩的“面子工程”?中国载人航天花费几何?所得几何?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获突破的关口,让我们一起算一算经济账。实践证明,航天工程既增添了国家的竞争力,又给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2010年3月3日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于2010年进行长征二号F火箭的靶场合练任务,为载人航天第二阶段任务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有效载荷综合仿真测试设备是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在工程各阶段,对船载设备进行系统级桌面电性能联试,以及在发射场技术阵地进行系统检测时,仿真飞船与应用系统的接口环境、飞船系统地面电气测试系统总控测试设备对应用系统专用测试设备的接口环境的集成系统。该系统除具有以上仿真功能外,还具备应用系统船载设备桌面联试的入网检测和系统级软件测试的基本测试功能。有效载荷综合仿真测试设备为多种数据流采集、发送和加工的系...
2007年3月17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组织召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第十四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07年应用系统的各项工作。应用系统总体和分系统各级领导、技术和管理人员二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领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光电研究院院长、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用户单位领导、院高技术局领导出席了会议。光电研究院直属党委书记牛红兵、副院长王宇、李传荣出...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金壮龙2006年1月5日透露,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部署,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同时着力抓好绕月探测工程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2005年11月30日下午在澳门旅游塔举行报告会,介绍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澳门科学界、教育界、青年社团和大专院校约1000人出席报告会。
中华网2005年5月20日报道 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优化系统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搜救技术,以较低的经费投入建成了精干、高效、功能强大的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综合整体水平世界领先。使着陆场系统实现了飞船正常返回的快速回收能力,飞船上升段陆上应急返回和海上应急溅落的救援能力以及飞船在轨应急返回至国内外时的全球搜救能力。
新华网北京2005年1月25日日电 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同志“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王永志同志,男,1932年11月出生,195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9月赴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1961年3月毕业回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专业技术1级。几十年来,他长期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试验工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