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研究中心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1.237 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杨研究员在纳米二氧化硅诱导心血管损伤新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血液循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信息,对其高灵敏选择性的检测可为疾病诊疗或筛查提供重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支撑。血液循环系统是成分高度复杂的流动体系,不仅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流体力学的引入也需要构建适用于流动体系的新方法和新材料,重新揭示疾病标志物与捕获界面的相互作用规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毒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陆续发表于ACS Nano (Xu, et al. 2018, DOI: 10.1021/acsnano.8b0490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Bai, et al. 2018, 10: 20368-20...
具有带隙高度可调、质轻、柔性、低成本等显著特点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机太阳能电池受限于有机材料“窄吸收”特性,二元共混薄膜难以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宽光谱利用,并且始终存在相共混(利于激子解离)和相分离(利于电荷传输)这对基础性矛盾,制约了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进一步突破。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保持单节电池结构,在二元活性层中引入吸收互补的第三组分,增强光谱吸收。尽管三元电池取得了...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组建。该中心以重庆大学为依托单位,其成员单位包括重庆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工学院等,其前身为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底被批准为国家国际合作重点基地。
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1996年由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的第一批省级工程中心之一,是我国硅肥标准的起草单位,在硅肥、硅钾肥研究开发及其颗粒化生产方面拥有技术领先优势。中心拥有重大转化开发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硅肥系列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配方。近年来,通过对硅肥系列技术的熟化、系列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已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现已成为我国唯一的专业硅肥系列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内同行具有较高...
2016年4月27日,广东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召开,会议进行了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聘任、工程中心建设情况汇报以及未来发展讨论等内容。科技处处长聂瑞华宣读了华南师范大学关于工程中心负责人和工程技术委员会成员的聘任文件,副校长朱竑为工程中心主任李述体研究员、副主任郭志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颁发聘书,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江风益教...
2016年4月07日,东南大学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了题为《Symmetry breaking in molecular ferroelectrics》(分子铁电材料中的对称性破缺)的综述论文。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分子铁电材料兼具压电性、热释电性、铁电性、光学非线性等多种特殊性质,在存储、探测、传感器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
2016年2月23日,应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邀请,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研究所Tobias Madl教授来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并作题为“Deciphering the intricate regulation of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ealth and disease”的学术报告。筹建组组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前公布五大科学方向,旨在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科研成果,建设世界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五大科学方向为空天力学、先进信息科学与技术、先进材料与微纳制造、新能源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其中,“空天力学”重大科学方向,面向先进飞行器及学科交叉中的热点力学问题,与材料、机械、计算技术等学科密切交叉,形成空天力学前沿基础研究新格局﹔“先进信息科学与技术”重大科学方向,面向信息领域重大...
魏飞,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化工学会、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工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俄亥州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的访问学者。石油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单壁阵列碳纳米管结构控制、批量生产及复合、多级纳米结构催化剂及在煤制烯烃及芳烃过程中应用、烷烃脱氢催化剂及新型反应器、多晶硅及新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碳纳米管储能技术。
朱宏伟,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CNMM研究员。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1998年获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8年3月在日本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4月回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主讲《工程材料》等课程。主要从事纳米材料连续化(多维多尺度宏观体的可控合成)、纳米技术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