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首颗相关记录75条 . 查询时间(0.172 秒)
近日,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送入轨道。大连1号—连理卫星作为辽宁首颗卫星,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升空。该卫星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张涛院士、王晓东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绿色液体HAN推进技术。
记者2022年7月2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2022年7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3日00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B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星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将与在轨运行的风云四号A星(科研星)组网协同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尺度灾害事件观测响应能力,为气象、农业、航空、海洋、水利、环保等国民经济领域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据美国《科学时报》网站2021年3月21日最新消息,日本私人公司Astroscale将利用俄罗斯“联盟号-2.1a”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使用磁铁收集太空垃圾的卫星,并希望借此加快世界各地政府解决太空碎片问题的政策讨论。全球数十亿人每天依靠卫星数据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然而遗留在太空中的废弃卫星同时也污染着太空环境,成了太空垃圾,甚至成为人类未来执行太空任务的隐患。
韩国防卫事业厅日前宣布,韩国自主研发的首颗军事用途通信卫星Anasisi-Ⅱ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成功。韩国由此成为全世界第10个拥有专用军事卫星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未来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晨昏轨道极轨气象卫星,预计这颗卫星将于2020年底具备出厂条件。据介绍,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历经近50年的发展,实现了两代四型高低轨两个系列共17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高低轨气象卫星的国家,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月16日11时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10吉比特每秒)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银河航天首发星是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该卫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频段,具备10Gbps速率的透明转发通信能力,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
2019年12月20日11时2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搭载天琴一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冲上云霄。升空10多分钟后,天琴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颗由国家立项、面向未来引力波空间探测的技术试验卫星,其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酝酿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正式进入“太空试验”阶段。中国人自己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方案距离实现又推进了一步。
2019年9月12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5米光学业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可有效获取宽幅高光谱及多光谱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并将与后续系列卫星组网,形成全球领先的业务化对地光谱探测能力。
2016年8月16日01时40分,由我校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墨子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不仅将助力于我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还将开展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空间尺度实验检验,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自身的理解。
“天格计划”学生兴趣团队在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三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后,得到了学校“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重大专项”的进一步支持。团队成员从科学报告、原型系统到真正做出最终发射的载荷,前后历时一年半,真刀真枪地开展科研工作,经历了物理模拟、性能标定、系统设计调试、空间环境测试等环节,自主设计研制,一步一个脚印。期间,团队学生邀请了多次校内外专家的讲座与培训,团队本科生温家星、郑煦韬等先后在...
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称,他们已经找到了证明太阳系外第一颗卫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就像第一批系外行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热木星”,它们能够近距离围绕恒星旋转,这次发现的首颗“系外卫星”也同样很奇怪——这是一颗海王星大小的巨型卫星,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它在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周围若隐若现,看上去是地球卫星月球的两倍大。
2017年11月15日,我校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持研制的导航增强载荷,搭载上海航天八院研发的全球首颗低轨导航增强小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该卫星已转入在轨业务运行,并将带动后续全球低轨导航增强星座的建设和运营,驱动整个导航增强产业链的巨大变革。第一阶段测试表明,单星条件下已实现地面用户导航定位精度达30厘米@5分钟。
2018年2月9日,我校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发布“极地观测小卫星”实施计划。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校党委书记程建平,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奇,副校长郝芳华,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何星等出席启动仪式。这颗研制代码为“BNU-1”的小卫星重约20公斤,设计搭载3个实验载荷,可对极区实现每两天一次的完整覆盖观测,预计于2018年12月搭载发射。这将是我国首颗专用于极地气候与环境...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