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及技术 >>> 光学仪器 光电检测技术 光学系统设计 光学元件加工 薄膜光学及技术 光计量技术 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 辐射度学和色度学 光谱技术 红外技术 空间光学 海洋光学 天文光学 生物医学光学 光学综合装置及工程设备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仪器及技术 纳米技术相关记录46条 . 查询时间(0.231 秒)
芳纶纳米纤维(ANFs)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优异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等优点,在保温隔热、红外隐身、冲击防护、电磁屏蔽、能源存储等领域备受关注。但芳纶纳米纤维目前的制备存在耗时长、不连续且无法大规模生产等问题,限制其实际应用。鉴于此,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学同团队联合青岛科技大学马风国团队首先提出了微流控去质子化策略,利用心形微通道反应器实现了由芳纶粉末到芳纶纳米纤维(M-ANFs)的高效、连续、可视...
2022年5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领衔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在基于生物正交糖代谢及纳米技术的NK细胞工程改造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论文《基于生物正交靶向的活细胞纳米载体原位活化NK细胞增强实体瘤免疫治疗的研究》(In Situ Activated NK Cell as Bio-Orthogonal Targeted Live-Cell Nanocarrier Augmen...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马昌期研究员联合太原理工大学闫翎鹏博士、杨永珍教授一同对聚合物:富勒烯薄膜光伏电池的衰减机理机制以及稳定性提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团队研究发现传统的P3HT:PC61BM太阳能电池的衰减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负载依赖性,即器件在开路条件下衰减最快,而在短路条件下衰减最慢(图1左),同时这一衰减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图1右)。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光伏电池衰减的负载依赖性主要是由...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凯研究员与湖南大学潘安练教授、深圳大学张晗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Epitaxial nucleation and lateral growth of high-crystalline black phosphorus films on silic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在硅等介质基底上生长高结晶性黑磷薄...
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肖沐/施毅课题组与物理学院缪峰课题组紧密合作,基础探索结合应用研究,首次在二维材料垂直异质结中提出和实现了一种新型的PN结击穿机制:弹道雪崩。这种物理机制将量子弹道输运与雪崩击穿过程相结合,利用弹道输运中电荷几乎无散射、保持相位相干的量子特性,结合纳米尺度下可控的雪崩效应,在实现载流子倍增放大的同时保持低功耗、低噪声,有望解决传统雪崩器件所遇到的瓶颈。基于实验上实现的弹道雪崩现象...
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 nm, NIR-II)极大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 nm) 面临的强的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王强斌团队经过十年努力,在近红外II区活体影像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
2018年6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精密光谱与纳米技术研讨会在我校理科大楼召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副校长Declan Ali、工程学院副院长YingYin Tsui、亚洲区主管徐锦佳一行25人参加本次研讨会。我校副校长汪荣明、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物理系系主任赵振杰以及科技处、国际交流处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活动。会议由吴健主任主持。汪荣明在致辞中指出,双方通过一个月前建...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no Energy》刊发了我校微电子学院李晓干教授参与合作的研究成果,《Nano Energy》2017年影响因子高达12.34,跻身能源环境类期刊前列,是纳米技术学科领域的top 5期刊。我校微电子学院的李晓干教授和重庆大学奚伊副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了一个新型的滚动摩擦接触-分离式摩擦纳米发电机(CS-TENG),以保障在实际使用中大幅度减少材料磨损。同时,利用电磁...
近年来,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例如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器件、有机光伏器件等,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结构简单、柔性携带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薄膜太阳能电池而言,器件能级排布决定着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复合、传输和收集等微观物理过程,是器件性能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何有效调控和表征器件能级排布,是理解器件工作机理,指导材料筛选和器件工艺优化等的重要切入点。
氮化镓(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具有高电流密度、高开关速度和低导通电阻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得GaN基HEMT器件成为下一代功率器件强有力的竞争者。然而,GaN器件与传统Si基器件不同,很难通过热氧化的方法获得低界面态密度的绝缘介质层。因此,如何降低界面态密度已经成为GaN基器件研究和应用的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源于1987年由白春礼院士建立的STM实验室,1994年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青年实验室,2001年经考评晋升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开展化学以及化学与物理、材料、生物等诸多交叉科学研究,为纳米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Increasing numbers of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 are using nano-enabled systems. This 4th GRC on 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 will focus on nano-enabled products, ...
2016年8月19日,应纳米生物医学部裴仁军研究员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春阳教授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访问,并作了题为“单分子检测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张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地展示了其课题组在荧光单分子检测的仪器搭建及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单分子检测技术由于具有信噪比高、样品消耗低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分析化学、医学诊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