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 >>> 电解 电镀 电池 腐蚀与防腐化学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电化学工程 金属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299 秒)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刚课题组研发了弹性可压缩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海绵(rGO-S),构建了高效稳定的锂金属电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no Letters。该研究揭示了镀锂产生的内应力对锂枝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弹性可压缩的基底释放镀锂内应力,实现了无枝晶的锂沉积。
金属电池(LMBs)展现出了超过400 Wh kg?1高能量密度的发展潜力,因此被优先考虑作为下一代储能设备。然而,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难以捉摸的界面化学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极大地威胁了LMBs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阻碍了其市场化应用。由于结构的可调性,有机分子表现出构建人工SEI的非凡能力,这有利于清晰化界面化学,诱导Li金属的形核和沉积。此外,一些基于聚合物有机分子设计的SEI具有高...
金属电池因其在改善能量密度方面的巨大潜力被认为是最有望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而实现实际应用的新型储能装置。然而,由于不均匀的锂形核和沉积以及脆弱的原生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的形成,锂金属负极(LMA)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锂枝晶,这严重恶化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甚至加剧了电池的安全风险。在众多稳定锂金属负极的策略中,通过引入多功能添加剂来优化电解质被认为是提高电解质与LMA相容性的一种很...
过去几十年来,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个人设备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锂离子电池,但随着气候变化,要求为电动汽车和电网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储存提供更强大的电池,锂离子技术可能已经不再够用。锂金属电池的理论容量比锂离子电池大一个数量级,但其缺点是“易燃易爆炸”。据2023年11月9日发表在《物质》杂志上的论文,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个长达数十年的问题的方法:使用无溶剂的无机熔盐来制造高能量密度、安...
南京大学周豪慎教授,郭少华教授团队从生物防御机制得到启发,首次报道海藻糖作为水系锌离子电解液的添加剂。理论计算和多种原位技术表明海藻糖分子对电解质氢键网络的调控,更证明了其在促进界面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关键作用。由于析氢反应的抑制和界面锌沉积动力学改善,海藻糖改性的电解质中展现出(002)织构的平整致密锌沉积,从而提高了锌负极溶解沉积过程的可逆性。
汪川,民革沈阳市委委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沈阳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自然环境腐蚀研究部副主任,辽宁沈阳土壤大气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辽宁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全国钢标委金属和合金的腐蚀术委员会委员,《装备环境工程》编委,2019年沈阳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作为创新方向负责人,率团队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基础平台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项...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刘凯课题组通过对电解液的分子间作用力调控,突破了常规双电层结构的束缚,在低温快充锂金属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新颖的“电压刺激响应添加剂”,在充电过程中,其可自发迁移到正极/电解液界面上,并选择性地与阳离子和游离溶剂结合,可以在双电层(EDL)内层形成独特的富含阳离子和支链状的超分子聚合物结构,构筑了一种独特新颖的“富锂离子-贫溶剂”双电层,其具有自适应和钝...
孙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创新课题组组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理事、全国腐蚀网站技术组副组长、辽宁沈阳土壤大气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腐蚀与防护,已承担土壤腐蚀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以及重大项目子课题,“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基础性重点科研任务以及科技基础条件...
郑玉贵,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党委委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环境腐蚀研究部主任、创新课题组组长、辽宁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STAG P72 炼化防腐蚀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石油化工腐蚀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应邀担任Tribology...
宋影伟,博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部主任。目前主要从事轻合金的腐蚀防护、表面处理、及材料腐蚀失效分析等研究。研发的镁合金防护涂层在航空航天、国防、交通等领域批量应用。发表论文90多篇,总计他引超过3600次,获得发明专利11项(美国专利1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沈阳市领军人才”,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腐蚀与防护杰出青年学术奖”,爱思唯尔20...
李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纳米材料电化学腐蚀机制、固态盐膜下的金属在中温含氧水蒸气中的电化学腐蚀规律以及在深海压力交变环境中金属及有机涂层的失效机制、寿命预测及智能涂层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300篇,授权专利20余项,受邀参与撰写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s和Co...
严川伟,研究员,生于1963年,博士。1992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从事腐蚀电化学与电化学表面技术研究与开发至今。开发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阳极氧化及相应的稀土封闭、铝合金的微弧氧化复合膜技术(已用于海军高技术战略装备)、金属表面超薄防护膜处理技术等。近两年围绕高性能...
单大勇,研究员,生于1958年,1989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工作,包括电镀,化学镀,铝合金阳极氧化,镁合金腐蚀及防护方法等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从事化学镀研究期间,获得两项发明专利,所开发的化学镀技术推广到近十家大中型企业,获沈阳市科技进步奖。
王振尧,研究员,1986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6年7月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材料自然环境腐蚀研究,参加了国家环保“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南酸雨来源、影响和控制对策”。参加了“七五”和“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全国材料大气腐蚀试验站网工作;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问题调查与对策”、国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