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工程 红外光学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红外光学平均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镉铅氧氯和镉铅氧氯红外光学晶体及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dPbOCl2,分子量为406.5158,采用高温固相法制成;该晶体的化学式为CdPbOCl2,分子量为406.5158,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6.336(3)Å,b=11.981(6)Å,c=5.927(3)Å;α=90°,β=95.675(7)°,γ=...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酸铅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在制备宽波段红外光学窗口材料中的用途,该晶体具有优异的红外窗口材料性能:其透过范围为0.34‑13.9μm,其激光损伤阈值是商用材料AgGaS2的12.8倍,带隙能达到3.44 eV,大于商用材料AgGaS2晶体的带隙2.64 eV。氯酸铅晶体综合了当前氧化物红外光学窗口材料优异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及卤化物红外光学窗口材料的宽透过光学性能,是一例极...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研究员张为俊团队在腔增强吸收光谱OH自由基探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中红外分布反馈二极管激光器的光学反馈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OH自由基探测》为题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OSA)学术期刊Optics Express上。
Y2O3-MgO复相陶瓷以其高强度、低辐射、高热导率、高透过率等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极端环境服役红外光学窗口的重要候选材料。该研究团队采用热分解硝酸盐法通过调控热分解过程的升温速率和改进粉体加工工艺,获得高活性的Y2O3-MgO复相纳米粉体;并采用预烧后热等静压的烧结方法获得高性能Y2O3-MgO复相红外透明陶瓷。
光是自然界中最为关键的物质之一,它影响和调控着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例如,动物通过眼睛捕获光信号以感知环境,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光对生物体的这些关键作用也不断启发着科学家去探索光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而人们对生物体光感知和光能量捕获的日益了解也促进了各种基于光的成像技术和调控技术的开发,并在众多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他成像和调控技术(磁共振,超声...
从在线Low-E玻璃光学机理出发, 用椭圆偏振光谱仪对在线Low-E玻璃功能层和过渡层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光学常数进行研究.测量了样品在三个不同入射角的椭偏参数, 分别用Lorentz双振子模型和Cauchy模型来描述Low-E玻璃功能层和过渡层的光学色散特性.通过拟合椭偏参数获得在线Low-E玻璃的光学常数及每层膜厚度, 并用扫描电镜对样品的膜厚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Lorentz双振子模型和C...
红外光谱吸收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红外光学气体传感器气体浓度信号处理方法。重点阐述了气体浓度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各参数的实验确定方法。从气体浓度计算的原理分析入手,通过逐步修正郎伯-比尔定律得到了一个有效的气体浓度函数关系式,供计算气体浓度用。为了减少外界温度对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影响,实施了温度补偿,使得传感器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使用。经测试,传感器达到了100×10-6的分辨能力,具有良好的稳定...
使用自行研制的椭球谐振腔式MPCVD装置,以H2-CH4为气源,就高功率条件下CH4浓度对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和品质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光学级金刚石膜的沉积。利用扫描电镜、激光拉曼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金刚石膜的表面和断口形貌、金刚石膜的品质、红外透过率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自行设计建造的椭球谐振腔式MPCVD装置在高功率条件下通过提高CH4浓度会使金刚石膜的生...
采用GexC1-x(碳化锗)、BP(磷化硼)和α-Si(非晶硅)作为高折射率材料,DLC(类金刚石)作为低折射率材料,在ZnS(硫化锌)、GaAs(砷化镓)、Ge(锗)等常用红外光学窗口表面研制了用于长波红外(8~12 μm)波段的GexC1-x/DLC、BP/DLC及α-Si/DLC系列多层保护膜。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多层红外光学窗口保护膜的光学性能、显微硬度及海洋环境适应性。结合红外窗口及膜系...
研究观察了吲哚菁绿(ICG)对大鼠脑皮层血管近红外光谱学特性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影响。实验中,将SD大鼠颞部开颅,暴露并标记大脑中动脉,给予动物尾静脉注射ICG溶液,应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仪和OCT系统检测脑皮层血管反射光谱的动态变化和衰减系数的特征性变化。结果显示,ICG注射后,大脑中动脉的反射光谱在ICG的吸收峰(800 nm)左右出现一个特异性的低反射峰并随时间而逐渐变化;在注射...
采用原位模板结合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维CoPt纳米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CoPt纳米棒平均直径为166.3 nm,长度在1.0~5.0 μm之间。以CO为探针分子,在固/气界面研究了CoPt纳米棒的红外光学性质,并同本体Pt电极进行对比分析。原位固/气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吸附态CO(COad)在本体Pt上为正常红外吸收,而CoPt纳米棒在GC基底上表现出异常红外效应(AIREs),当Co...
采用原位模板结合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维CoPt纳米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CoPt纳米棒平均直径为166.3 nm,长度在1.0~5.0 μm之间。以CO为探针分子,在固/气界面研究了CoPt纳米棒的红外光学性质,并同本体Pt电极进行对比分析。原位固/气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吸附态CO(COad)在本体Pt上为正常红外吸收,而CoPt纳米棒在GC基底上表现出异常红外效应(AIREs),当Co...
使用经典洛伦兹谐振子模型对热蒸发制备的锗、硫化锌以及低吸收稀土氟化物薄膜的红外透射光谱进行拟合,得出这些材料在中长波红外区的光学常量.使用这三种材料设计并制备了锗窗口7.7~15μm宽带增透膜系,通过优化设计并且使用长波红外区吸收小的低折射率材料,在长波区(13~15μm)的透过率测量值有明显提高,15μm处的透过率为89.9%.
基于空间分辨的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可实现人体组织氧饱和度(rSO2)的无损、实时检测。已研制出基于该原理的NIRS仪器,为推广其临床应用,必须保证并尽可能提高其测得rSO2的准确度。文章主要研究传感器上多个检测器的间距以及光源发光波长离散性对rSO2准确度的影响,结果指出:(1)为准确得到rSO2,应当使用两个检测器,其间距应在5~20 mm,并且与光源的距离均应当不小于20 mm; (2)...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