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 >>> 电解 电镀 电池 腐蚀与防腐化学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电化学工程 固态电池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304 秒)
随着大规模储能领域的繁荣发展,传统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锂金属固态电池是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方案,采用具备高杨氏模量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抑制锂枝晶生长,避免在液态电池中可能发生的电解液泄露甚至燃爆等安全隐患。在诸多固态电解质材料中,氧基固态电解质具有可达5 V的宽电化学窗口,空气下稳定,环境友好无毒害等优势。其中,NASICON型电解质Li1.3Al0.3Ti1.7(PO4)3(LATP)具备较高离子电导率(10-3 ~ 10-4 S×cm-1)和良好...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失效机理研究和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上。
2023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失效机理研究和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上。
2023年4月23日,青岛能源所崔光磊研究员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失效机理研究和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专利: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据最新一期《焦耳》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解释了可充电锂电池枝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其穿过电解液的方法。这一发现最终可能开启一种新型可充电锂电池的设计之门,这种电池比目前的版本更轻、更紧凑、更安全。
2022年5月27日消息,据界面新闻报道,国轩高科工研院副院长张宏立在科技大会上介绍,由公司研发的三元半固态电池将会在今年内正式量产,其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相比市面上主流的三元锂电池有大幅提升。
2022年3月18日,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已成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高安全电化学储能技术。与传统液态电池中的液-固界面不同,全固态电池中的固-固界面深埋在电池内部,而且金属锂负极的水氧敏感、质地柔软等特性使得常规表征技术难以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因此,原位表征技术的缺乏阻碍了科研人员对固-固界面的深入研究,导致电池失效机制不清晰,严重制约着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快速发展。
发展高性能电池技术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难如人意,三元正极与易燃电解液的副反应更使其安全性雪上加霜,严重威胁了锂电池生产、存储、应用、回收整个产业链。近年兴起的金属锂电池在实现500 Wh kg-1高比能电池目标方面极具潜力,但在易燃有机电解液中应用高活性金属锂负极使其安全风险更加严峻。水系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安全性进步...
2021年9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安全性长寿命储能型固态电池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课题绩效评价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咨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朱新坚教授、复旦大学傅正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军教授,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剑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明义教授级...
固态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喊出这样的口号。
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利用新型储能设备储存新能源以替代传统能源迫在眉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锂离子电池让可穿戴电池、超微植入电池、电动车等先进供能及动力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从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液态电池向安全性能更强、加工性能更好的固态电池方向发展,锂金属负极在固态电池中的使用亦将理论容量有效提升至石墨负极的10倍以上,驱动下一代储能设备如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的...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中心团队,聚焦动力电池发展的重点问题,发展硫化物固态电池界面高速传输和稳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成果,为解决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的难题奠定研究基础。2017年,通过仿生模拟设计一种聚合物导电纤维增韧技术,提高硫化物电解质的断裂强度;2018年,基于刚柔并济的设计理念,利用聚碳酸亚乙烯酯-Li10SnP2S12超分子化学作用,发展原位聚合一...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陶瓷基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及其锂氟转换反应激活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团队提出“共晶合金(eutectic alloy)诱导固固对流”模式改性LLZO/Li界面的思路,实现了固固界面在电化学过程中的高度愈合,在此基础上,成功驱动了转换反应型三氟化铁(FeF3)正极在陶瓷基固态电池体系中的高可逆循环。钠元素与锂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似,并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