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材料科学 北京大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2.804 秒)
2019年7月19日,第十三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创新人物奖”颁奖会在北科大厦举行。我院魏雄辉老师凭借其研发的“DDS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摘得“创新大工匠”荣誉称号。同时,魏雄辉团队这一创新性发明成果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大赛金奖。
近期,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研究组在硅衬底上外延生长了高质量超薄晶态铅膜,与北京大学谢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刘海文研究员合作在极低温下观测到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并给出理论解释。这一发现揭示了超导涨落与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于量子相变的重要影响,揭示出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在二维超导金属相变中的普适性。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凯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在金属表面实现了非对称反应。研究成果以“Stepwise on-surface dissymmetric reaction to construct binodal organometallic network”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Jing Liu, Qiwei Chen, Kang C...
近日,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题为“Revealing the Short-Circuiting Mechanism of Garnet-BasedSolid-State Electrolyte”(Advanced EnergyMaterials, IF = 21.875, 2019, 9, 1900671)封面文章,系统研究了石榴石类固态电解质临界电流密度关键因素及...
最近,刘忠范课题组和彭海琳课题组应邀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石墨烯产业化-制备决定未来”的综述文章“Synthesis Challenges for Graphene Industry. Li Lin, Hailin Peng*, Zhongfan Liu*, Nature Materials 2019, 18, 520”,从石墨烯产业化的现状和...
北京大学工学院于海峰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颖的制备多响应性超分子有机凝胶方法。他们通过偶氮吡啶侧链聚合物油酸自组装成功得到了液晶凝胶因子。其中偶氮吡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自组装性能和光响应性,而油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脂肪酸,安全无毒,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值得一提的是,油酸在这里具有双重作用,不仅仅是构成凝胶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填充在三维网络中的溶剂。制备得到的该种凝胶,能够在光、热以及有...
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刘谋斌课题组(先进计算与多介质耦合力学)在金属增材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产品缺陷预测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原创算法,发展了自主可控的一体化模拟技术,从理论上建立了材料物性及工艺参数与增材制造产品缺陷的关联。所发展的算法、求解器和无量纲数已经应用于某航天科技重要部件增材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缺陷分析,并能推广至其它粉末冶金相关领域。
2019年5月22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研究员、俞大鹏院士、王恩哥院士与合作者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pitaxial growth of a 100-square-centimetre single-crystalhexagonal boron nitride monolayer on copper”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利用中心反演对称性破缺的单晶铜衬底实现分米级二维单晶六方氮...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近年承担了国家材料基因组工程研发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的项目,构建有60多万独立晶体结构的大数据系统(www.pkusam.com)并且尝试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加速新型材料的发现。在以往的研究中,机器学习方案的成功是基于数据库中数据的共同趋势,通过这样的共同趋势训练,开发的模型可以应用于预测大多数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对通常的化合物是有效的、准确的,...
上海交通大学冯传良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卫彦研究团队在三维手性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方面有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hirality Controls Mesenchymal Stem Cell Lineage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Mechanoresponses”(手性特征通过细胞的机械感受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为题,于2019年3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的牵头实施单位,近年来始终坚持探索统治材料内在规律的关键基本要素——晶体中的结构基元,以及其连接和相互作用,不断取得进展。结构基元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传统的硬球模型假定离子的大小是固定的;而事实上,离子的大小与其存在的结构基元的环境是有关的。1927年,Pauling根据原子的核间距,用半经验方法推出大...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韩伟课题组与李子刚课题组合作共同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科学杂志(ACS Nano,IF:13.7)上在线发表题为“Conformation Dependence of Diphenylalanine Self-Assembly Structures and Dynamics:Insights from Hybrid-Resolution Simul...
2019年2月20-22日,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再生复合环保材料工程实验室Jae Hac Ko老师和杜越(硕士生)、向静雅(硕士生)一行三人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四届“International Waste Working Group Asian Regional Branch”(IWWG-ARB 2019)会议。The International Waste Working Group ...
北京大学工学院于海峰课题组提出了利用机械强度高的聚合物薄膜来承载具有光响应性能的分子的新方法。他们对低密度聚乙烯基底进行单轴摩擦处理,并涂布具有室温光致液化效应的偶氮苯液晶小分子,从而实现各向异性的光致弯曲。而停止光照后,摩擦处理产生的沟槽可以使液晶小分子在回复固态的过程中发生重新取向,因此整个光致形变是可重复的。该课题组进一步利用这种双层膜实现了螺旋形变,模仿蟒蛇捕食的方式,实现对物体的抓取及释...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裴坚课题组利用共轭聚合物的多级组装策略(图1)实现了聚合物单分子薄膜大面积加工,并获得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有望应用于加工制备大面积、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共轭聚合物由于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链段缠结,在溶液中形成了特征的1D蠕虫状组装结构,组装体在溶液加工过程中进一步的生长,形成了网络状组装结构,最终通过沉积方法可以在基底上形成2D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