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41635条 . 查询时间(4.881 秒)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国忠团队在构筑氮掺杂碳层调控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合成了封装于氮掺杂碳层和二氧化硅复合载体中的镍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的碳层、碳层厚度以及氮掺杂对香草醛水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铁电体是一种具有自发极化且极化方向可随外加电场改变的材料,在非易失性存储、传感、驱动以及能量转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可穿戴、可植入电子产品的发展,迫切需要将功能材料弹性化。
聚3-羟基丁酸酯(PHB)是一种存在于多种微生物细胞内的碳源类贮藏物质,也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当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PHB的工艺较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HB的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造平台,体外生物转化(in vitro biotransformation)通过重构体外人工代谢途径,利用多种天然酶、人工酶以及辅酶等催化元件构建...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气溶胶强吸收性是导致青藏高原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拉萨地区气溶胶强吸收性及其辐射效应》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SCI一区)上。
烃基生物柴油(又称绿色柴油)是由废弃油脂等加氢脱氧而来的烃类物质,是绿色清洁燃料。工业上,实现废弃油脂加氢脱氧的催化剂主要是过渡金属硫化物。然而,硫元素易于流失,需要在催化反应中补充含硫化合物以维持催化剂活性,这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而稳定的无硫催化剂对绿色柴油的规模化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摩擦/力致发光材料能将机械力学信号直接转化成光信号,在结构健康监测、生物力学传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摩擦/力致发光材料普遍存在难以自恢复、重复性差以及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研究人员将Machine Learning Methodology(ML) 与HPLC-Fingers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基于色素为质量标志物的EVOO鉴伪新方法,该方法识别和分类的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94.44%,识别限值为1%。同时,利用HS-GC-IMS技术从EVOO中发现了7种特征风味物质,建立了EVOO的分类、识别模型和“甘味”橄榄油特征物质数据库智能数据管理平台(Food Chem....
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超长的室温自旋寿命,在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调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其结构多样性、可设计性以及丰富的光电特性为分子自旋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分子半导体材料化学结构与自旋输运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是开发高效自旋输运分子半导体材料以及构建高效自旋器件的重要基础,而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分子材料自旋寿命探测中的应用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手段。
2024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和徐君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碳正离子的亲水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的甲醇制碳氢化合物反应(MTH)中形成的环戊烯碳正离子具有亲水性,可吸附反应过程中的水分子并影响其活性,进而对MTH反应起到调节作用。
水泥是全球用量最高、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之一,同时水泥生产也是人为活动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水泥材料中的碱性化合物能缓慢吸收周围环境中的CO2发生碳化反应,具有碳汇功能。我国是水泥生产与消费大国,科学系统核算我国水泥碳汇量并明确其对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值得深入探讨。
类器官作为一种三维多细胞构建体,能够构建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部分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类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通常需要水凝胶等基质材料提供适当的微环境,目前用于支持类器官培养的水凝胶大多使用基质胶(Matrigel),但其为小鼠肉瘤提取物,组成复杂、不同批次间的理化性质差异大。因此,多种水凝胶体系已被开发用于类器官的培养和功能化,包括纤维蛋白、海藻酸盐等天然...
低维材料是当前微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维度降低使得电荷流动和存储更易操控,有望催生新的输运物理和电子学功能。尤其是其中的一维材料(如碳纳米管等)具有高曲率表面和极小的体积,可用于构建小型化的高速存储单元。但这一电荷存储方案依赖于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s)架构,需寻找具有良好半导体性质的一维材料以构建微型存储器中的沟道。另一方面,将二维半导体材料...
机械滥用致使的电池失效,即外部载荷作用下电芯发生剧烈变形以及内隔膜受损,导致内部发生短路,是电动汽车在交通碰撞事故中最为普遍的失效模式之一。为提高电池包在机械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魏延鹏研究团队,通过将智能抗冲击FIAM因子与环氧灌封材料进行化学复合,开发出一种能够有效抵御冲击载荷的电子灌封材料FIAM-EP。该成果以“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shea...
202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傅强研究员团队在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动态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含水氧化性气氛可以诱导担载Cu纳米颗粒在室温下的自发氧化分散。
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MFC-CWs)因其优越的污水净化效率以及产电性能在水污染处理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东北地理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MFC-CWs相较于传统人工湿地可减少特定气体(N2O、CH4和NH3)的排放(Zhu et al.,2022),同时发现碳源作为共基质,对调节污染物去除和气体生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评估了进水C/N比对MFC-CWs净化效率、碳氮气体排...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