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工传递过程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化工传递过程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3.266 秒)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between an immersed horizontal tube and an aerated vibrated fluidized bed are measured. There is a maximum value in the h-G experimental curve.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fluence of phase ratio on packing efficiency in columns for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the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at gas-liquid interface i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is proposed. Using laser holographic inter...
For the mass transfer to single drops during the stage of steady buoyancy-driven motion,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s complicated with the terminal effect of additional mass transfer during drop form...
通过安全阀向大气排放高压CO2时固体CO2会在下游突扩处发生周期性的堵塞和融化过程,对被保护系统的安全有重要影响。为了了解融化过程的特性,本文对下游发生堵塞后通过CO2安全阀的排放过程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安全阀进口参数和管道几何尺寸对融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堵塞发生后下游管道内压力先增后减;安全阀和堵塞处之间管道的长度和半径增加会使下游管道内压力变化变平缓,最...
对氟里昂R134a在水平单管外的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管为4根双侧强化管。在蒸发温度为8℃时比较不同肋型的强化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强化管均有明显的强化换热作用,E12管的总传热系数略高于其他强化管,其管外沸腾传热系数相对于光管Cooper公式预测值的强化倍率为2.23~2.71,平均值为2.54。由于R22和R134a的物性不同,其管外沸腾传热系数约比R134a高出20%~40%...
实验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探索了质流密度、干度和平均油浓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测试管为内螺纹强化管,长度为2000 mm、外径为7.0 mm。实验结果表明,纯制冷剂R410A的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干度为0.7~0.8左右;对于R410A-油混合物,在干度小于0.5的工况下,油的存在增强换热,在干度大于0.6的高干度情况...
实验研究了环保制冷工质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直强化管和C形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特性。实验测试管为内螺纹强化管,外径为7.0 mm。实验工况的蒸发温度为5℃,质流密度为200~400 kg·m-2·s-1,热流密度为7.56~15.1 kW·m-2,入口干度为0.1~0.7,平均油浓度为0~5%。实验结果表明,R410A-油混合物在直强化管和C形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随平均油浓度和质流...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拟了298. 15 K正则系综下甘氨酸、丙氨酸等12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扩散系数的计算采用微分-区限变分法。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按不同分子数样本计算得到的扩散系数有较大差别,且分子数越多则模拟结果越接近于实验值。5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与文献值相对比,误差小于7%。还用同样的方法模拟了氧气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也较好。实验表明采用分子模拟手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超声速气流流过安装凹槽稳定器的燃烧室气动机理和边界层对混合和燃烧的影响。复杂的激波、膨胀波结构和激波边界层的作用有利于气流混合;同时,凹槽内的低速回流区不断和主流气体发生质量动量交换,可以起到点火和火焰稳定的作用。
根据淬火过程中多相流动与传热的特点,提出了简化模型。基于两相流体动力学及流固耦合传热建立了流动与传热方程。推导出了计算模型并结合大型软件Fluent进行了用户子程序(UDF)设计,利用此方法对影响流动与沸腾传热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最后对金属铝块的淬火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到的金属表面测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历程与文献中实验数据误差在15%以下,表明计算方法可行并且把握了...
用谱方法对等温反应槽道湍流流动中标量关联量输运进行了三维直接模拟。所得到的无反应情况下的单标量时均值和脉动值与文献中差分法的直接模拟(DNS)数据一致。瞬态模拟结果显示有反应情况下标量脉动量也有条带结构。用直接模拟数据库对标量关联量输运方程各项的贡献进行了先验性统计,发现产生项和耗散项的贡献最大,扩散项和反应项的贡献很小,然而化学反应对各项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影响很大。对标量关联量方程RANS模拟各项...
在铝制微通道内壁上制造出超疏水表面,水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达到153°。对水在内径同为0.60 mm的超疏水微通道和超亲水微通道中流动的压降进行实验测定与对比,得出水在超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阻力降有明显降低,降低的最大值可达25%。研究了水在超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发现水由层流向湍流转变发生在Reynolds数为2500左右,且在层流范围内fRe值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流量下水在超疏水表...
以甲醇为工质,在不同进口温度、质量流速、热通量和倾角下对低高宽比矩形微通道中流动沸腾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宽广的参数范围内发现存在3类不稳定性:流量漂移静态不稳定性、压力降型脉动动态不稳定性及压力降和密度波复合不稳定性。由于大长径比 (L/D=159.5)实验段本身及实验段上游可压缩容积的存在,导致在水动力曲线负斜率区压力降型脉动的发生。分析了进口温度、倾角、质量流量、热通量等因素对不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建立微通道阵列和分布腔之间压降和流量的关系方程式,对等宽微通道之间的速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微通道宽度值是实现速度均匀分布一种相对可行的方法。提出一个非等宽微通道阵列模型,即每个微通道的宽度不尽相等,并采用一个优化程序来计算每个微通道宽度值,实现微通道之间速度的均匀分布。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模型有可能是等宽或非等宽微通道模型,所优化的微通道宽度值的分布有可能对称或非对称分布;经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