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 人造地球卫星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造地球卫星相关记录428条 . 查询时间(3.401 秒)
2016年8月16日01时40分,由我校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墨子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不仅将助力于我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还将开展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空间尺度实验检验,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自身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与施普林格•自然今天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办中国卫星导航领域首本英文国际期刊《卫星导航》(Satellite Navigation),以促进该领域全球科研人员交流分享相关技术和应用。该刊将采用开放获取形式出版,文章一经发表即可免费阅读和获取。据介绍,该刊将聚焦卫星导航领域最新理论发展和技术应用,主要发表原创论文、综述及评论,涵盖卫星导航信号及信号处理、信号接收器...
2019年4月19日,安徽光机所研制的环境减灾二号卫星大气校正仪分系统,在合肥通过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组织的鉴定产品交付验收评审。3月27-28日,东方红公司在合肥对大气校正仪分系统鉴定产品进行了验收测试,对产品的机械接口、电接口、功能与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满足大气校正仪鉴定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
2019年4月9日,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议表彰了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和260项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宓传龙荣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60项科研成果为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其中“标准化模块化立方体卫星技术及应用”等39项成...
2019年4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印发关于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系统研究所获得2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及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团队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器》、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靳健团队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分别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常进团队牵头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
2019年4月9日上午,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陕西宾馆隆重召开。省委书记胡和平为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省长刘国中主持大会。我校党委书记张炜代表学校参会。黄卫东教授作为参会代表在大会发言,介绍团队在我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经验与收获。陕西省副省长赵刚宣读《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近日,印度航天频频“刷流量”,先是发射反卫星导弹辣手“碎星”,不到一周后又用传统绝活——“一箭数十星”,将29颗卫星送入轨道。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为两次任务“加油打气”,宣称本国航天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9年3月28日晚,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导航与定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东北大学理学院94级校友赵齐乐教授应邀在建筑学馆207室为理学院物理系师生作了题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及应用”学术报告。赵齐乐围绕PNT的背景情况、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及应用、北斗三号系统与创新应用和国家综合PNT体系四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赵齐乐表示,...
日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为“中星2D”卫星配套研制的Ku波段辐冷型空间行波管成功开机。这是国内第一只Ku波段大功率辐冷型空间行波管成功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通信用辐冷型空间行波管研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辐冷型空间行波管不同于传统的传导型空间行波管。后者整体安放在卫星内部,通过卫星的热控底板散热。前者后端的辐射器安放在卫星舱外,将热量直接辐射到外太空,因而工作环境恶劣,对产品的可靠性提出了更...
2019年2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国内外一流学术机构与产业实体发起的国内首个从事AI卫星研究科研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受聘为该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据了解,此举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20日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人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9年3月1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领导为科技工作者颁奖,对他们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在此次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有3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33项成果中,清华牵头完成的获奖成果15项,一等奖5项(占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1%),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2019年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的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结果揭晓。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导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DAMPE)科学团队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成功入选。 “悟空”号卫星是我国首颗空间科学卫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并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2月...
2019年1月16日下午,“典赞·2018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搭载安光所三台载荷的“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入选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该卫星能够探测大气、水体等物质的具体成分,满足我国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高分五号”卫星上搭载了由安光所研制的大气环境探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引力波探测“空间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应邀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徐淑岩团队以及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同事联合在《自然》(Nature 562,185-187,2018)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Explore space using swarms of tiny satellites”。文章的中文版《卫星的未来》作为自然新闻在《环球科学》(Scientif...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