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 颗粒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颗粒学相关记录67条 . 查询时间(0.944 秒)
近期,国际化工领域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综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2016年影响因子37.36)先后在线发表了我校两个教授团队的综述文章。一篇为食品学院副教授马伟和徐丽广为共同第一作者,匡华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Kotov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综述文章“Chiral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另一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修来为第一作者,刘立明教授为通讯作者的...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的期刊Soft Matter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发我校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左平成的科研成果——《细棒横向压缩下颗粒筏的承载力》(“The load-bearing ability of a particle raft under the transverse compression of a slender rod”)。论文通讯作者为刘建林教授。
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报告(JCR),由中国颗粒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同主办的PARTICUOLOGY (颗粒学报) 2015年度的影响因子为2.280。
2015年11月26日,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对化学所聂宗秀研究员主持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生物颗粒离子阱质谱装置”进行了结题验收。 验收专家组在检查设备的现场运行和技术测试的基础上,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以及财务审查报告并审核了相关文件档案。经过认真审议和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研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近日,《中国粉体技术》杂志双喜临门,再次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5年10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中国粉体技术》被遴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粉体技术》继2008、2011版入编后,连续第三次入编其中,在“工程通用技术与设备类”表中仅有2种期刊入选,《中国粉体技术》连续3版跻身其中,充...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段慧玲课题组、王建祥课题组与苏州大学Mario Lanza课题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亚西课题组,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林灏博士合作,对空气污染物PM2.5(细颗粒物)进行纳米性能表征,取得了重要发现,研究成果于2015年7月16日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论文题目为《对空气污染物PM2.5颗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于2015年6月26日在日本金泽市举行的第九届亚洲气溶胶会议上,荣获亚洲气溶胶学会Fellow奖(AARA Fellow)。AARA Fellow由亚洲气溶胶学会发起,是给予长期以来对亚洲气溶胶学会有杰出贡献以及对亚洲气溶胶科学和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接受个人申请,需要三位知名学者提名并独立提交推荐信。评奖委员会根据被提名人在气溶胶研...
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SCI期刊分析报告(JCR),由中国颗粒学会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同主办的PARTICUOLOGY (颗粒学报) 2014年度的影响因子为2.110。《颗粒学报》创刊于2003年,为英文版双月刊。本次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本刊在国际颗粒学领域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今后《颗粒学报》将继续坚持“创精品与国际化”的办刊方针,积极争取并约...
2014年9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精机工程”项目“颗粒阻尼提质降耗技术研发及应用验证”的结题验收会在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成功举行。验收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深专家组成。北京市科委有关领导、过程工程所所长助理谭强强等出席了会议。验收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段...
近年我国颗粒学领域成果卓然,青年学者人才济济,为鼓励青年学者为我国颗粒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1997年学会理事长郭慕孙院士捐赠了他于1994年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全部奖金10万港元和一部分个人积蓄5万元人民币作为“青年颗粒学基金”,并建议设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旨在鼓励颗粒学领域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2007年,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
2014年5月20日,第二届中国颗粒学会–赢创颗粒学创新奖的评选结果揭晓,颁奖典礼于当日在北京举行。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无机材料事业部亚太区技术副总裁Dr. Paul Brandl为获奖者颁奖。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颗粒物健康影响热点问题,2014年5月12日,环境污染与健康科研创新基地邀请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Dong-Chun Shin教授来我院,发表了题为 “城市交通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的毒性和健康效应”的学术报告。
2014年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王伟波和研究员张全发共同发明的“一种土壤藻类去除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方法”(ZL201210124778.4)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蓝藻吸附固定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方法,适用于城市中室外或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快速去除,并防止二次悬浮。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侯仰龙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Fe5C2纳米颗粒的新型纳米探针,可实现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Y. Hou et al. Adv. Mater.201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305811/abstract)。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沉降性能好、处理负荷高、生物浓度高及同时去除COD、N、P等独特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好氧脱氮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类及脱氮机制,研究者普遍认为其特殊的颗粒结构使得内部存在氧浓度梯度,自养硝化菌处于氧浓度较高的颗粒表层,缺氧反硝化菌处于氧浓度较低的颗粒内部,进而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而高负荷条件下,高COD浓度容易抑制颗粒表层自养氨氧化菌的生长及活性,降低硝化速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