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及技术 >>> 天文光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光学相关记录183条 . 查询时间(4.252 秒)
2019年12月14日,云南天文台为中山大学研制的激光测距系统通过项目外场验收,性能指标达到合同要求,为我国后续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长期致力于月球激光测距技术研究,具有丰富的设备开发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于2018年1月22日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月球激光测距。在此基础上,云南天文台成功地将南京大学研制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用到本项目激光测距系统,并通过技术...
你拿起一个计算器,输入“2+6”,计算器会输出“8”;过了一会儿,你又在这个计算器上输入“2+6”,它依然会输出“8”。这种靠谱的计算器——对于同一个输入,它始终还给我们同一个输出——我们称之为线性计算器或者线性系统。有趣的是,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类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系统(非线性系统):对于同样的输入变量A,它们可能输出状态B1,也可能输出状态B2。这样的系统被称作双稳态系统。通过控制输入变量的...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应用与天文光学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加工与检测以及其他先进光学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围绕这些传统光学工程的前沿技术领域,本课题组在自由曲面光学设计算法的开发、自由曲面光学的干涉检测以及复杂变焦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团队向全世界发布第三版数据,这是BASS项目组发布的最终版本数据。该版本包括了所有的观测数据并使用了最新的数据处理软件。BASS是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主导的国际合作图像巡天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副研究员邹虎以及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樊晓晖。该巡天计划的重要目的是为下一代宇宙暗能量光谱巡天项目(DESI)提供选源星表。
近期,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High-Q exterior whispering-gallery modes in a double-layer crystalline microdisk resonator”为题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及其合作单位在光学微腔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该成果由陈险峰教授、郑远林助理研究员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程亚教授课...
2019年6月24日上午,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合肥揭牌。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大气光学研究所签约推动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合肥落地。联合研究中心拟建立国际最大孔径全高程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平台和国际协同超级观测站,推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及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应用,同时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拟建设的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设施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陈险峰教授课题组首次通过波导耦合技术在微型波导芯片上实现具有方向性、准直性以及颜色可调的微型芯片白色激光器,成果以“White beam lasing from a hybrid micro-cavity with slab–capillary mode coupling”为题于6月24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2019年6月24日,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安徽合肥正式揭牌。据悉,作为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双方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江淮地区建立国际性大气光学“超级观测站”,筹建国际一流的全高程独立大口径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平台等,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治理雾霾、预报天气等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大气光学研究所已有三十多年合作历史,此次成...
在获取国际望远镜观测时间计划(TAP)2018B项目的支持下,由任德清和朱永田研究员领导的南京天光所系外行星科学观测团队于2019年1月期间,使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5米口径的Hale望远镜及该望远镜的PALM-3000自适应光学装置对数十个科学目标进行成像观测,发现了5个成像对比度在10-3至10-4的系外行星候选体(见图1)。此外,该团队还发现了6个全新的双星系统。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系主任吴江华教授等一行5人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称长光所),对北师大天文系的50厘米光学望远镜一期工程进行了验收,一同参加验收的还有来自国家天文台的专家。验收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长光所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望远镜跟踪架及镜筒项目研制总结报告》,经过认真质询和讨论,评审组一致同意该项目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协商。之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长光所的望远镜加...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首次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于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并基于1064nm激光成功探测到距离约2000km,尺寸为36cm的空间碎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团组成员汤儒峰、李祝莲、李语强(通讯作者)等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从激光测距试验的“噪声”数据中获得了空间目标的光变信息,该研究结果已经在光学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
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首次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于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并基于1064nm激光成功探测到距离约2000km,尺寸为36cm的空间碎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团组成员汤儒峰、李祝莲、李语强(通讯作者)等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从激光测距试验的“噪声”数据中获得了空间目标的光变信息,该研究结果已经在光学TOP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个画面,按预定计划,由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的降落相机光学镜头拍摄。这个镜头,由徐之海团队研制。在嫦娥四号降落过程中,降落相机的光学镜头是嫦娥四号观看月球的“眼睛”。这只“眼睛”帮助嫦娥四号判断月球表面的地貌情况,避开那些“危险地带”,选择安全的着陆位置。
2018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已圆满完成一期光谱巡天观测。一期巡天共发布光谱901万,其中高质量光谱(信噪比大于10)777万,确定534万组恒星光谱参数。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1.8倍。该数据集(DR5)已于2017年12月31日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熊伟课题组研究的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甚高光谱探测技术,有望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水平,对把握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气象气候观测水平、掌握大气环境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相关研究工作以“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超分辨空间外差光谱仪”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光学学报》2018年第38卷第6期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