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人工晶体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晶体相关记录94条 . 查询时间(1.972 秒)
高质量晶体的定向制备对精细化工、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质量晶体的结晶条件初步筛选多依赖于微量液滴结晶,其筛选效率和制备精准性均有待提高。微液滴蒸发过程中,内部的复杂流场对晶体的成核和沉积生长等基本传递过程有显著影响,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晶体工程的前沿方向。
近日获悉,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尹斓课题组与电子工程系张沕琳课题组等合作,设计制备了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可无线控制、传输的具有高灵敏度的柔性一氧化氮传感器,在细胞、组织、生物活体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对一氧化氮的无线、实时、连续监测。该研究成果为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手段。
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在输出红外激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信号通信、工业处理、无创医疗诊断和激光制导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用的中红外波段的NLO晶体主要有硫镓银和磷锗锌。但它们由于一些自身的缺陷,如低的抗激光损伤阈值(LIDT),双光子吸收等,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功率激光市场的需求。因此,探索同时具有大的NLO效应和高的LIDT的中红外NLO晶体材料是当前NLO及激光技术领域研究的...
给体-受体(D-A)分子在现代光电领域受到很大关注。外界刺激能够使得这类分子被极化从而改变材料的光电性质。通常来说,溶液状态下的极化常常与电荷转移机理有关,从而带来波长的改变或者溶液中多发射的现象。而在晶体或者固体层面,供体-受体分子的极化通常是通过外部极化源(如电场、磁场、圆偏振光等)来实现的。由于难以控制固态中电荷分离的方向,通过内源性化学极化手段很少有人关注。因此研究系统内化学极化的方法十分...
2022年4月12日,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在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60.622)上在线发表题为“二维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通往商用化之路(Two-Dimensiona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ensors: The Road toward Commercialization)”的综述论文,总结了二维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的理论和实验进展,并评述了其在商业化进...
与传统纸张相比,水可重写的光子纸因其无污染、环保的特点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地关注。然而有报导的基于水凝胶基质溶胀行为,通过调整周期性晶格常数或以软结构乳胶微球作为构建单元通过改变折射率比制备的光子纸水写显色速度较慢,同时凝胶材料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潜在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环境适应性好、快速水写显色的光子纸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
冷却结晶是重要的晶体制备和提纯技术,绿色环保、能耗低。但是,目前冷却结晶主要通过人工或外界添加晶种方式实现成核/生长控制,控制精度低,难以实现过程自动化。近日,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报道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姜晓滨教授、肖武副教授在膜冷却结晶过程控制方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Ind. Eng. Chem. Res. 2022, 61, 765...
2021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硅酸盐所中试基地、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党支部、《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第五十一期“会聚”时代的人工晶体讲坛,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教授和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副主任梅永丰教授应邀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苏良碧研究员主持。相关科研人员与研究生聆听了两位学者的报告。
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下午3时,应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和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中心的邀请,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刘川教授在北主楼1707室给五邑大学师生做一场题为“新型薄膜晶体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许多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师生过来学习和交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随着病毒变种的传播和世界许多地区疫苗接种的缓慢推广,全世界迫切需要一种全面的检测方法,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隔离大量感染者,从而遏制SARS-CoV-2的传播。
红外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如激光雷达、激光通讯、红外遥测、光电对抗等。目前商用的红外NLO晶体材料有硫(磷)属化合物AgGaS2、AgGaSe2、ZnGeP2等,该类材料具有强的NLO效应,但存在一些本征问题,如低的激光损伤阈值(LIDT),非相位匹配,多声子吸收等,而不能用于高功率的激光输出。特别是NLO效应主要来自于化合物的共价键,LIDT主要来源于材料的离子键...
2021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组织召开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培育项目“极端尺寸高性能人工晶体及元器件研发与转化应用”中期进展评审会。专家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尔畏研究员,同济大学徐军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家跃教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安少辉,上海材料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杭寅研...
在外部刺激下荧光颜色会发生可逆转换的固态有机π-共轭材料,由于其在传感器、防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因此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最近,实现多晶相晶体间的单晶到单晶的转变,已经作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荧光响应的内在机制的一种重要策略。然而,迄今为止,在具有不同发光特性的多晶相晶体间表现出可逆的多刺激响应发光转换的有机材料非常少见,仅有少量报道。共晶策略为设计合成刺激响应发光材料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双折射材料能对不同波段激光的偏振态进行调制进而被制作为光隔离器和棱镜偏振器等光学器件。迄今为止,尽管有数种商用双折射晶体已实用化,但是可应用于深紫外波段的双折射晶体仍十分有限。因此亟需寻找新的光学活性基团并基于此设计新的高性能的深紫外双折射晶体。对于深紫外双折射晶体而言,影响双折射率的关键在于功能性阴离子基元的类型及其在晶格中的排列。像[BO2]、[BO3]这样的π共轭基元与诸如[TOxX4–x]...
光子晶体是一类具有周期性介电常数结构的材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结构和折光性质来调制特定波长光的传播。其中,刺激响应型光子晶体的光子带隙结构可以随着外界刺激(例如蒸气,温度,应力,pH和电磁场)的变化发生改变。通过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调制其衍射波长,可以直接观察到颜色改变,在化学传感、生物检测、防伪标示和加密存储等诸多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