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玻璃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工晶体 无机陶瓷材料 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11-22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记录379条 . 查询时间(1.434 秒)
基于长期工作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吴立明课题组,陈玲课题组采用固相合成方法获得新颖Ba2NaClP2O7晶体材料,为首例能实现相位匹配的钡钛硅石(Ba2TiOSi2O7)结构。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质:透明域达到深紫外区,吸收边小于176 nm;较大的二阶倍频效应,约为KDP的0.9–1.3倍;大的激光损伤阈值,约为KDP的1.4倍。更有趣的是,钡钛硅石结构材料通常为典型的小双折射率...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左如忠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掺杂改性及固相合成技术,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稳定反铁电相结构的铌酸钠(NaNbO3,NN)基无铅陶瓷材料,该材料在电场周期中呈现出重复可利用的反铁电相到铁电相的相变特性、典型双电滞回线特征的极化-电场(P-E)曲线以及完全无负应变的豆芽状应变-电场(S-E)曲线。该研究成果对稳定NN陶瓷反铁电性的机理及其技术路径提出新的思路,在解决NN陶瓷反铁...
2018年9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教授课题组在碲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Rational Design of a LiNbO3-like 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 Li2ZrTeO6, with High Laser-Damage Threshold and Wide Mid-IR Transparency Window“(...
2018年9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郑占丰研究员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作了题为“无机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郑占丰研究员分享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钛(铌)酸盐纳米材料的水热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应用,以及通过能带调整与异相结构筑控制光生电荷分离、表面结构调整、光化学和表面催化的协同作用等不同的方法理念,实现多类有机化合物的清洁光催化合成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第八、九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工程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陕西省侨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校长徐德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21日20时5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汤庆鑫教授课题组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被Small和Nanoscale等期刊收录。超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具有质量轻、超柔性及可随形贴合的优势,在制备电子皮肤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比于在传统的刚性衬底上制备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超薄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普遍较低(10-1 cm2 V-1 s-1...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和使用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呼声越来越高,氢能作为一种原料丰富、燃烧值高、零污染的清洁能源,被科学家和大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想发展氢能技术,不可或缺的一步就在于把水通过电化学反应转换成氢气,但析氢反应所需过电位较高,需要加入催化剂降低过电位,提高反应速率。
2018年6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长宁园区举办第三期“东生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作为主讲嘉宾,为上海硅酸盐所12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取向组装诱导可控合成多级结构功能介孔材料”的学术报告。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副所长杨建华,上海硅酸盐所学位委员会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
应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透明陶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江研究员的邀请,在中国-乌克兰政府间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2018年度俄乌白特别交流计划项目资助下,乌克兰科学院晶体研究所Roman Yavetskiy博士和Serhii Parkhomenko博士于6月11日到上海硅酸盐所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6月12日上午,Roman Yavetskiy博士和Serhii Parkhomenko博士分...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元生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项目、海西研究院“一三五”规划项目和副研究员林航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专项基金等资助下,在高功率白光LED用微晶玻璃荧光材料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Laser& Photon. Rev. 2014, 8, 158;Laser& Photon. Rev. 2...
最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汪卫华研究组博士生胡远超和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管鹏飞,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勇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李艳伟合作,对此提出异议,发现受限状态下的非晶合金过冷液体中慢动力学与短程几何结构序(特征原子团簇)之间没有关联;构建了慢动力学与原子构型本征关联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发现由该本征关联定义的静态关联长度无论是在受限还是在...
2018年5月30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做客“重庆大学工程科学前沿讲坛”,在A区综合实验大楼319会议室做了题为“Ⅱ-Ⅳ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生长与器件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敬丰教授主持,5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在报告中,介万奇教授首先介绍了其课题组的基本情况,接着简述了CdZnTe辐射探测器的应用背景及其对晶体性能的要求,随后介绍了辐射探测材料CdZnTe...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汪卫华研究组博士生罗鹏在研究员汪卫华和白海洋的指导下,采用低速率离子束溅射沉积,克服了以往超稳定玻璃只能在高温沉底上制备的限制,在无需对衬底加热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甚至比以往在高温衬底上得到的金属玻璃具有更高稳定性的超稳定金属玻璃薄膜。如图1,通过降低沉积速率,薄膜的Tg逐渐增加,当沉积速率低于1 nm/min以后Tg增加...
近期,固体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研究人员在非贵金属催化剂电催化氧化二级醇到二级酮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Nano Research》(Nano Research 11, 1004-1017 (2018))。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强带领的团队提出利用凝固-非晶晶化方法制备YAG透明陶瓷的创新思想,并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针对YAG成分的熔体非晶形成能力差的问题,采用无容器凝固技术抑制熔体深过冷状态下的形核,获得了冷却速度对熔体凝固产物物相与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调整Al2O3/Y2O3配比强化了Al2O3-Y2O3熔体的非晶形成能力,成功制备出完全非晶态、成分分布均匀的Al2O3-26m...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