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 陶瓷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陶瓷学相关记录178条 . 查询时间(1.506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江研究员团队面向新型法拉第光隔离器的应用需求,设计提出并采用两步烧结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Verdet常数、高光学质量的石榴石基、烧绿石型和倍半氧化物磁光透明陶瓷,取得了系列进展。
2021年5月20日下午,应航空学院杨颖教授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永科博士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高性能织构压电陶瓷”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航空学院杨颖教授主持。朱孔军教授、王一平教授、严康副教授、王婧副教授等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微波介质陶瓷作为微波集成电路基板、介质谐振器、介质天线等通信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材料,近年来随着5G/6G技术的蓬勃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材料信息学借助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挖掘物理量之间的隐含关联,构建定量“构效关系”,从而加速新材料研发,目前已在很多材料研究领域得到运用并证实了其可靠性。但针对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性能预测与理性设计的机器学习模型研究则报道甚少。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在快响应LuAG:Ce闪烁陶瓷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陶瓷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 Ceramic Society)。LuAG:Ce闪烁陶瓷由于其优异的闪烁性能,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闪烁体材料。近年来LuAG:Ce陶瓷闪烁体表现出的优异的抗辐照损伤性能,引起了高能物理领域的关注。但材料中存...
在2021年2月8日至11日举办的第45届国际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国际会议上,陶瓷及复合材料研究部张洁研究员获得由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颁发的“Global Star Award”,以表彰她在国际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领域的活跃贡献。本次国际会议采用在线虚拟会议形式举行,共有来自41个国家的近800人参加,五名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印度和比利时的科研人员获得了2021年“Global Star Awar...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敏感材料与器件团队硕士研究生刘亚飞在张博副研究员及常爱民研究员指导下,利用稀土离子掺杂,从固溶体陶瓷相结构入手,选取了由CaMoO4和CeNbO4固溶组成的高稳定白钨矿CaCeNbMoO8陶瓷,通过稀土离子掺杂实现了Ca0.9R0.1CeNbMoO8(R=Y,Sm,Nd,La)热敏陶瓷的高温温区拓展,并主要研究了该热敏陶瓷材料的相结构、微观形貌和老化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关键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金属陶瓷在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宏观磨损机制与微观损伤机理。该项研究工作采用粉末冶金真空负压烧结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包含碳化钛陶瓷相和高锰钢粘结相的新型轻质金属陶瓷双相材料。研究人员发现,不同于传统陶瓷材料,该金属陶瓷存在一个表面损伤机制转变的临界温度(~125℃):低于此温度,硬度主导材料...
2020年12月1日,中国侨联第八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当日颁发了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代表颁奖。我校新归侨、功能材料研究所江莞教授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江莞,日本新归侨,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东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立项名单,北京科技大学侯新梅教授和闫相斌教授成功入选。
固态电解质陶瓷是构筑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核心材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液态电解液引起的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其中,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由于具有高室温离子电导率(10-3 S·cm-1)和对锂金属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固态电池研究。然而,LLZO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在表面生成离子绝缘的Li2CO3层,造成大的界面阻抗,严重阻碍了LLZO基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应用推进。此...
近日,美国陶瓷学会在线颁发了2020年度国际陶瓷学领域各奖项,西安交通大学李飞、徐卓教授荣获Ross Coffin Purdy奖。美国陶瓷学会于1949年设立Ross Coffin Purdy奖,用于奖励陶瓷领域前两年出版的学术文献中作出最有价值贡献的作者,全球每年只奖励一项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成铁研究员与常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团队通过对传统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硅酸盐和磷酸盐等)进行热还原处理,研制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将传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从组织再生拓展到肿瘤等疾病治疗。该研究成果以“Black Bioceramics: Combining Regeneration wit...
近日,西安交大机械学院韩宾副教授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在国际材料领域权威刊物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材料综述类期刊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yimr20/current)上发表综述论文“Confinement effects on compressive and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宇平研究员团队面向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针对α-Si3N4原料粉体表面氧含量高,提出“碳热还原”、“硅热还原”、“金属热还原”等方法消耗或转化表面氧;开发出金属氢化物、硅化物、硼化物等新型非氧化物助剂以替代传统氧化物烧结助剂,利用“溶解-析出”机制,通过对液相组分的调节实现对氮化硅陶瓷显微结构、晶界相组成、晶格氧含量的调控。研究发现表面氧的移除及非氧化物...
近日,东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江莞教授团队与日本东北大学以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紧密合作,发现液相烧结在提升MWCNT对陶瓷基体增强效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关成果以《高强MWCNT/SiC复相陶瓷的液相辅助工程》(Liquid-Phase Assisted Engineering of Highly Strong SiC Composite Reinforced by Multiwalled Carbo...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