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技术 >>> 电子束、离子束技术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电子束、离子束技术相关记录204条 . 查询时间(3.371 秒)
应用LB技术制备了厚度为20—100n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超薄高分辨率电子束抗蚀层。应用改装的日立S-45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PMMALB膜的曝光特性和刻蚀条件。结果得到线宽0.15μm的铝掩模光栅图形,表明此种超薄膜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足够的抗蚀性。
在介质切伦可夫脉塞中加入背景等离子体可有效地提高器件的效率和微波输出功率。本文通过求解束-等离子体、内衬介质的波导色散方程,重点分析了纵向均匀磁场对等离子体介质切伦可夫脉塞注波互作用的影响,给出了磁场、等离子体密度、介质参量等对线性空间增长率和能量比的影响曲线。
文中用实际的电离层参数,具体地估算了在典型发射条件下,极低频脉冲调制的高频电波加热北京、上海、海口上空电离层所能产生的极低频电流强度。计算的出发点是电子的能量方程,运用迭代法对处理脉冲调制问题作了改进。用此算法同时研究了典型中纬度电离层的加热特性并与以往对高纬度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兴建中的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是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中连接主环和实验环的束运线的主要部分.描述它的结构、离子光学,以及二、三阶像差校正.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刘燕文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子发射。从事专业领域科研情况和成果:2002.9年-至今 中科院电子所微波器件与技术研究中心技术部。开展所长基金项目多注速调管阴极的研制,完成一篇论文,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多注速调管覆膜阴极的制备方法,获发明专利);空间行波管用低加热功率阴极—热子组件的研制,目前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已申请一项发明专利。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金属铪膜;开展了研...
为满足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的要求,在14.5GHz ECR 离子源上进行afterglow工作模式的实验,首次产生了高电荷态脉冲束流Ar11+和Ar12+,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用李代数方法分析了高斯分布下强流脉冲束在磁四极透镜中的非线性传输.在高斯分布下,束流的空间电荷势可利用Green函数算出,进而可以得到包含束流自场的粒子运动的Hamilton函数.再施加李变换,就可以得到粒子运动的各级近似解.本文给出二级近似下的结果,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更高级近似.计算过程需要进行迭代,即根据每次算出的轨迹值,确定束团在三维实空间中的大小,然后再进行迭代,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用Lie代数方法分析了相对论强流脉冲束在轴对称静电透镜中的非线性传输,得到粒子在6维相空间(x,x′,y,y′,τ,pτ)中的2级近似轨迹.在分析中,把静电透镜的场作用区分成若干小段,每个小段看作匀加速段,而每个分点看作薄透镜,依次施加Lie变换,就得到轨迹的各级近似.这里,假定粒子在相空间中为K-V分布.
实验研究了几种阴极的强流猝发多脉冲发射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天鹅绒阴极产生的猝发强流双脉冲电子束亮度优于1×108A/(m.rad)2, 而直立碳纤阴极产生的强流三脉冲电子束的亮度也优于3×107A/(m.rad)2, 并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新型的冷场致发射阴极如纳米金刚石膜阴极和纳米碳管阴极也具有强流发射能力, 实验得到的发射电流密度大于50A/cm2.文中还给出的大发射面储备式热阴极的实验...
A用110keVFe离子注入L(+)-半胱氨酸薄膜样品,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L(+)-半胱氨酸在接受Fe离子束辐照后受到了严重损伤,在样品中产生了新的分子基团.ESR波谱分析表明在辐照产物中存在一种长寿命自由基.ESI质谱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低能离子束辐照所致生物分子改性的发生.
针对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对无功检测的实时性、准确性的要求,基于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利用TMS320F2812完成了对电网无功电流的全数字化高精度检测。首先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图,其次利用F2812芯片的显著优点,对软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了仿真试验,将CCS开发工具和MATLAB仿真相结合成功地进行了软件编译调试并观察图形,比较分析表明F2812可以满足SVG对...
MALDI Research,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Achievements of Mr. Koichi TANAKA∼.
采用相对论自洽场平均离子势模型,电子简并效应采用Fermi–Dirac分布描述,参数结构因子用来考虑离子结构的影响,电子对离子的散射截面采用分波分析,利用推广的Ziman公式对稠密热等离子体的电子传导不透明度作了大量计算,并将结果与实验值和其它理论值作了比较。
实验利用二极管型电子枪研究了单晶LaB6热阴极的直流发射特性。阴阳极间距5 mm,从直径为2 mm发射体上测得175 mA直流束流(阴极温度约为1 870 K、阴阳极电压6.5 kV、空间电荷限制状态),电流密度为5.57 A/cm2。采用Longo方程拟合直流发射电流,该方法比以往单纯用Child或Richardson- Dushman公式更符合实际。实验还观测了阴极工作环境和表面状态对直流发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