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 化工流体力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化工流体力学相关记录185条 . 查询时间(2.918 秒)
通过增加新型内构件来改善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的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以实现化工、环保领导中追求高氧利用率的过程。针对此过程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漏斗型导流内件并设置于导流筒顶端,分别测定反应器内气含率、液相混合时间、液体循环速度、体积氧传质系数的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以解析内件的作用机制。实验在有效体积39L,以空气为气相、水为液相、多孔泡沫颗粒为固相的反应器中进行,研究发现:漏斗型导流内件的设置使升...
在热态流化床实验台上进行了流化床床料-石英砂的热破碎实验,实验中考虑了初始颗粒尺寸(2.5~6 mm)和床温(650~950℃)对破碎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床温的升高和颗粒初始尺寸的增大破碎指数Sf明显增大。当床温低于650℃时,Sf<2,表明在此床温下颗粒基本不发生破碎现象。破碎后的粒度分析表明石英砂的破碎是在表面进行的,破碎的主要动力是温度梯度引起的在颗粒表面产生的压应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
运用烟线法和热线风速仪对两喷嘴撞击流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喷嘴间距、不同气速比下撞击面的稳定性和撞击面驻点的偏移规律。结果发现,当2D≤L≤4D(L为喷嘴间距,D为喷嘴直径)时,若两喷嘴气速相等,撞击面不稳定,在轴线上发生振荡;当两喷嘴气速有小的差异时,撞击面驻点将发生大幅度的偏移,此时流场变得相对比较稳定。当2D≤L≤8D时,撞击面驻点位置对气速比变化很敏感;当L<2D和L>8D时,撞击...
在φ200 mm×2500 mm连续内环流三相反应器内,考察了空气水玻璃珠体系反应器内局部流动参数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导流筒内截面平均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较之气液两相流,在低固含率时,加入固体对气含率影响不明显,而在较高固含率下,气含率有明显降低,但固体再增加时对气含率变化影响不大。在较低表观气速下,进料浆速对导流筒内气含率轴向分布趋势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较高表观气速下影响...
利用分离变量法得到了Maxwell型黏弹性流体在环空内起动流时的解析解,并对其流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黏弹性流体在环空内的起动流呈现出周期性的、衰减的振荡流特点,环空内的速度剖面在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并且在流体弹性效应较强时,环空内有可能出现暂时的逆流现象。环空内不同位置处的振荡规律是不同的,环空中央附近的振荡强度要强于壁面附近的。流体的弹性效应越强,振荡幅度越大,趋于稳定的时间...
采用考虑滚动摩擦的三方程离散单元法(DEM)模型对侧开孔的移动床中的颗粒流动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计算颗粒动力学(CGD)方法可对复杂颗粒系统内颗粒的运动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包括时均速度场和脉动速度场。讨论了模型中颗粒摩擦参数的重要影响,并对颗粒流动表现出的间歇现象进行了分析。颗粒流动与流体流动有相似之处,都存在随机的脉动,但颗粒流的随机脉动机理与流体中的湍流机理有很大不同,颗粒流动会表现出很...
针对石英砂流化床床料磨损问题,从磨损的机理出发,基于Fleischer关于摩擦磨损的系统能量平衡理论建立了一种磨损数学模型。磨损细颗粒脱离母体颗粒的磨损破坏条件是依据材料动力破坏的最小能量原理。该模型考虑了床料颗粒在流化床的运行特点和颗粒的物理性质,能够反映流化床床料磨损的一些物理意义,且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在有机玻璃制成的主体反应器(φ0.286 m×3.0 m)内,采用空气-水的气液两相体系考察了不同表观气速下带有中心下料管和环管式气体分布器的环流反应器内局部气含率和内环气泡上升速度的流体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气含率均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从外环流入内环的气泡数量比较少;在相同条件下外环的气含率远远低于内环的气含率;新型气体分布器的采用和液体外循环的引入可以增大床层气含率并使其分布趋于均匀,从而增...
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是气流床气化炉开发与设计的重要参数,实验设计一种新型脉冲示踪法测量了气流床气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初步研究了多喷嘴气化炉和Texaco气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分析了气速和颗粒粒径对两种气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可以用于气流床气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的测量;与Texaco气化炉相比,颗粒在多喷嘴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更为合理; 随气...
通过对气固循环流化床负压差下料立管的压力测量,分析了立管下料过程的压脉动特性。负压差下立管内的颗粒由立管上部的低压端流向下部的高压端的过程中,对所夹带的气体产生压缩导致了立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不稳定性,表现为立管压力的脉动以及颗粒下行速度的波动和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压力脉动的幅度随负压差的增加而增大。
颗粒在气固流化床壁面区域(或局部空间区域)碰撞产生的声波能量反映了颗粒的碰撞速度和频率(活跃程度),从中可以揭示流化床内颗粒的流动混合模式。通过在φ150mm流化床冷模装置中,对聚乙烯颗粒-空气体系进行流态化实验,运用声发射技术测得声能量沿气固流化床的轴向分布,继而获得了颗粒的流动模式,并发现其与颗粒粒径、表观气速和分布板形式密切相关。对于颗粒粒径为460 μm的聚乙烯颗粒,当表观气速在0.3~0...
应用自行开发的静电压在线测量系统,对聚乙烯气固流化床中不同床高处的静电压进行测量,发现床内的静电场为一非均匀电场,静电压沿床层轴向呈“Z”形分布,且在床层稀密相分界面,即料位附近会发生极性的改变。实验同时发现,提高流化气速和静床高,稀密相分界面上升,极性改变位置也随之出现较明显的升高。而颗粒的粒径发生改变后,若颗粒在流化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料位,则极性改变现象明显,反之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在此基础上,...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VOF方法对导向立体传质塔板(CTST-8)罩内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用Fluent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建立物理模型,在速度梯度大的地方采用局部加密网格,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网格的自适应。用Fluent 6.1 对CTST-8在板孔气速为8.4 m/s,清液层高度为25 mm的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了罩内流场的三维特性,并反映出罩内流场的相含率分布,速度分布以及...
研究了在内径为1.6 mm的水平玻璃毛细管圆管内的氮气-氧化铜水基纳米流体的两相流流型分布图, 实验气体是氮气,实验液体是由去离子水、氧化铜纳米颗粒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的悬浮液。首先对氮气-去离子水在水平毛细管内的两相流流型图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实验结果与前人提出的应用于常规管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然后在水中添加不同比容积的SDBS和氧化铜纳米颗粒制备成纳米流体,对纳米流体在水...
聚并时间是研究气泡聚并行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消除气泡生长速度对聚并时间影响的条件下,利用自行开发的光学测试技术对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考察了气泡尺寸、靠近速度、有机溶质的扩散、电解质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气泡聚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加、气泡老化时间的延长、靠近速度的减小和有机溶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