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光学工程 微系统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1.739 秒)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MXene衍生钛酸钾负极材料的高电压钾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并以此构建出微型超级电容器—压力传感器的集成微系统。为适应柔性、可穿戴、可植入微电子的快速发展,需要发展具有高性能、机械稳定性和高兼容集成度的微型储能器件。微型超级电容器由于超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速率和长寿命,在微电子领域有着重要的...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尤立星团队,利用无损介质镜面结合三明治结构超导纳米线,实现NbN材料超导纳米线单光子器件(SNSPD)98%的探测效率,再次创造NbN SNSPD探测效率的新的世界纪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20日(北京时间)以《最优效率红外单光子探测(Detecting single infrared photons toward optimal system detectio...
以碳点和石墨烯量子点为代表的碳基量子点(CQDs),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光致发光材料。溶液状态下高性能CQDs的结构设计与制备已获得了巨大突破,相比之下,聚集态下CQDs的光致发光性能调制与机理探索是近年来该材料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由于聚集态下CQDs间共振能量转移、颗粒间π-π相互作用、结构刚性等因素,CQDs在固态下常发生严重的荧光自猝灭。与此同时,CQDs高度复杂的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对其固...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吴天如研究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袁清红研究团队基于原位合成、表征研究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首次提出了铁硼(Fe2B)合金表面高质量多层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辅助生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Vacancy-Assisted Growth Mechanism of Multilayer Hexagonal Boron Nitrid...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吴天如研究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袁清红研究团队基于原位合成、表征研究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首次提出了铁硼(Fe2B)合金表面高质量多层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辅助生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Vacancy-Assisted Growth Mechanism of Multilayer Hexagonal Boron Nitrid...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员团队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制备了手性可控的GNR并进行了输运性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Towards Chirality Control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于9月21日在线发表于著名期刊《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
近日,上海微系统所超导电子实验室/中科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尤立星研究员受邀在Nanophotonics(IF=7.491)上发表了题为“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s for quantum information”的综述文章【https://doi.org/10.1515/nanoph-2020-0186;Nanophoton...
近日,电子学院张晓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no Energy》(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5.548)上发表了题为“Unidirectional-Curren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on Periodical Lateral-Cantilevers”的论文。该工作基于周期性侧向悬臂梁的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单向电流输出特性的微纳能源器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Ⅳ族GeSn纳米线生长制备及其光电探测应用中取得进展,相关工作以“Ferroelectric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a GeSn/Ge Dual-Nanowire Photodetector”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 (Nano Lett. 2020, 20, 5, 3872–3879)...
近日,电子学院张晓升教授课题组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5.548)上发表了题为“Self-Powered Smart Active RFID Tag Integrated with Wearable Hybrid Nanogenerator”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单片全集成自驱动智能射频标签(RFID)微系统。电子科技大学为唯一作者单位,硕士生陈英兰为论文...
2019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程序化制备石墨烯纳米气泡及其三轴对称的赝磁场”的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3127 (2019))。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可控制备石墨烯纳米气泡的方法,并实验证实了抛物线型气泡上存在具有三轴对称性的赝磁场。
2019年6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采用反向外延技术实现晶圆级亚50nm周期的光栅器件制备》(Realization of wafer-scale nanogratings with sub-50 nm period through vacancy epitax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制备大面积超高线密度光...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承办。本届会议的主题包括环境微纳系统、生物医疗微纳系统、微纳光学集成系统、微纳先进制造技术等。会议宗旨为:(1)以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国际期刊为平台,增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讲座,加速我国微纳系统发展进程;(2)特邀一流科学家做主题报告讲座,培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硅基材料与应用课题组,在高质量水平石墨烯p-n异质结的阵列制备及其光电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狄增峰、王刚等研究人员结合离子注入技术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利用“异质原子成核-促进石墨烯再生长”两步动力学路径制备出精准掺杂石墨烯材料。通过控制注入离子的种类和剂量,实现了具有精确掺杂浓度的n型和p型石墨烯;通过选区注入,在同一基底的...
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沈大伟与副研究员刘中灏课题组,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善才、雷和畅、刘凯团队以及德国莱布尼茨固体物理材料研究所(IFW—Dresden)教授Sergey Borisenko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利用高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高质量TiB2 单晶样品的低能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拓扑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