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06-118 共查到知识库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18条 . 查询时间(4.663 秒)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钪离子在1043K下、LiF-NaF体系中银电极上的阴极还原过程。结果表明,Sc3+在Ag电极上的还原过程是可逆的简单电荷传递的三电子反应,阴极过程受扩散控制。
研究了AB2型锆基Laves相贮氢合金ZrMn0.9-xVxNi1.1(x=0.1~0.8)的晶体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Zr-Mn-V-Ni合金为多相组织,当Mn含量较高时,合金的主相为C15型 Laves相结构;随着V含量增加,合金中C14型Laves相的含量逐渐增加;合金的主相结构与电子浓度有关。Mn、V含量影响Laves相合金中的不同类型四面体间隙 数目及合金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当合...
将含1.348/L Mo, 89g/L WO3, 26.109g/L CO32-的Na2WO4原料溶液,用膜电解回收游离碱后,转变钼为硫代钼酸盐,调整溶液浓度,并让其通过三根d 200mm及一根d 300mm的串联的交换柱,Mo、P、As Si在一列交换柱的不同部位被除去,而得到纯(NH4)2WO4溶液,最终产品达到GB10116-88的APT-0级标准。
金属硫化矿物氧化起因于硫化矿石固液相界而的电化学反应。水是硫化矿石自热、自燃的关键。注水、石灰水及其他阻化剂的阻燃方法忽视了水济液中游离氧在硫化矿物氧化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而收效甚微。注水对自燃的矿石有一定的物理降温作用,但对未燃矿石则起了电化学升温作用,对深部矿体则起了预热预氧化作用。水的电化学升温助燃作用大于水的物理降温阻燃作用。
通过测量表面覆铜的贮氢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初步讨论了覆铜层对贮氢合金的电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覆铜的MH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大大提高,并且随镀铜工艺的不同而变化。
硼化钛是近年来很受重视的特种陶瓷材料,其特点是耐高温、抗腐蚀、导电性好,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在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中都很有发展前途的材料。该论 文通过对KCl-NaCl-K2TiF6-KBF4体系中Ti(Ⅳ)、B( Ⅲ)的阴极电极过程及电化学合成TiB2 的研究, 探讨了该体系中Ti(Ⅳ)、B(Ⅲ) 的阴极放电机理,确定了熔盐电解法制备TiB2 的优化操作条件。
从金属硫化体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讨论金属硫化矿体自燃机理。认为:矿体开采阶段,含氧化剂的地表水大量流过金属硫化矿体的阴极区,加速了电极反应,把反应物潜在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电能、热能;当矿床散热条件不佳时,便发生金属硫化矿的自热、自燃。若采用以电克电的新思路,可望解决金属硫化矿体自燃问题。
PbSiF6-H2SiF6体系电沉积铅的电化学     Pb  H2SiF6  电沉积       1995/7/11
采用动电位法研究了在PbSiF6-H2SiF6电解液体系中,添加剂及工艺参数对电沉积Pb阴极过程的影响,探讨了电沉积Pb,过程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电解液含Pb量为40~120g/L,H2SiF6为90~120 g/L,添加剂木质磺酸钠为4g/L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Pb沉积物。
熄灭阳极效应机理     阳极效应  极化  电吸附       1992/6/13
用电场极化和电吸附观点探讨了铝电解中的熄灭阳极效应机理,并以氧化铝浓度和临界电流密度扣联系,分析了熄灭自然阳极效应和诱发阳极效应成败的因果关系。
根据 Pitzer 的统计力学公式,导出了单一电解质溶液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方程;获得了 Pitz-er 方程中第二维里系数βMX0、βMX1与离子“硬球”半径之和的关系式。提出了“离子重叠”模型及相应的关系式,揭示了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与离子半径以及溶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对白钨碱分解过程的热力学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0, 90, 105, 130及150℃下白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平衡浓度商(亦称浓度平衡常数)Kc 。结果表明Kc值随温度的升高和碱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根据Kc与NaOH浓度的关系求出了上还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a 、热效应 Ho及标准自由恰变化_Go 。
本文用线性电位扫描,循环伏安和计时电位等方法研究了钼在KF-B2O3-K2MoO4熔体中的电还原机理.发现电还原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准可逆反应,第二步为可逆反应。在815℃时用循环伏安法测得的MO6+扩散系数为1.99×10-5cm2/s,用计时电位法测得的为2.25×10-5cm2/s。
测定了不同热处理态的同一种铝理合金在3.5 % NaCl中的循环极化曲线和24 h内腐蚀电位的变化曲线,观察了溶液pH值对腐蚀电位和循环极化曲线的影响.结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了腐蚀电位变化过程和循环极化过程中的腐蚀特点。结果表明:热处理导致的微观结构变化对腐蚀电位变化及循环极化都有显著影响;合金中起强化作用的沉淀相的优先溶解使合金的局部腐蚀敏感性增大;延长人工时效时间使晶界产生析出相及晶内T1相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