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核科学技术相关记录205条 . 查询时间(2.34 秒)
基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一款可移动式X射线照射装置,开展现场校准环境散射辐射计算模型的搭建与实验验证工作。利用蒙特卡罗软件建立照射装置及周围环境同尺寸概化模型,确定环境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开展基本场景条件下的模型验证工作,分析可能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调整模型尺寸,然后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限束光阑模型半张角最终确定为5°、8°30′、10°20′;在N100~N200范围内,采用...
国际上,不管是基础核物理研究,还是聚变能源研究,均需要精度越来越高的脉冲辐射探测系统。大动态范围闪烁类脉冲辐射探测系统是在强干扰环境中获取小信号的时间、幅度等细致信息,从而分析研究上述脉冲辐射场特征的关键手段。为满足闪烁体类脉冲辐射探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动态范围时间响应特性快速分析方法。快速分析单元主要由门控光电倍增管、门控高压电源和示波器组成。先利用脉冲皮秒激光源检测该方法...
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NeutronCaptureTherapy,BNCT)实验装置中射频四极场(RadioFrequencyQuadrupoleField,RFQ)加速腔具有选频特性,水冷调谐是调节RFQ加速腔固有谐振频率使之与高频功率的工作频率一致的过程。恒流量工艺循环水冷系统中,去离子水的温度是影响RFQ固有谐振频率的敏感因素,水冷调谐需要保证恒温控制精度达到目标值的±0.1°C以内。基...
在非人类物种辐射影响评价中,生物体模型是剂量学评价的重要基础。本文对生物整体简化模型、简化解剖学模型和体素模型三种模型的特点、剂量系数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为进一步开展非人类物种剂量学评价提出了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给出了基于危害评价的应急准备分类以及各类应急准备需要建立的基本能力,提出了应急管理行动、应急状态、应急响应的启动、缓解行动、应急评价和预测、防护行动和其他响应行动、公众应急通知、应急人员和应急援助人员的保护措施、医学响应行动、应急组织和人员配置、应急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等11个主要要素对应5个应急准备类型的管理要求建议。
基于ACP100废气源项,对“活性炭加压吸附”废气处理技术(即“压缩+活性炭延迟衰变”工艺),与M310堆型的加压贮存和AP1000、VVER的常压吸附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压缩+活性炭延迟衰变”工艺的炭装量同比常压吸附减少75%,衰变容积同比加压贮存减少92%;处理后废气的放射性活度浓度,同比M310和AP1000分别下降47%和93%;二次废物产生量小,二次固废产生量设计值为1.2m3/a。...
利用1kg级废树脂湿法氧化试验台架,采用核电厂产生的实际放射性废树脂开展了1kg级湿法氧化工艺可行性试验验证,对真实废树脂湿法氧化效果及工艺废气排放安全性进行评估。试验所用废树脂的接触剂量率为602~680μSv/h,单次试验废树脂处理量为1kg。结果表明:废树脂采用湿法氧化处理工艺,其分解率大于99%(按物质COD值计算);废树脂湿法氧化过程中,废气对主要核素60Co、54Mn、137Cs和90...
核岛含氢废气来自一回路,含有氢气和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惰性气体包括85Kr、85mKr、88Kr、133Xe、135Xe,还有少量131I、132I、133I、135I、132Te等。M310核电站广泛使用压缩贮存衰变工艺处理含氢废气,出现了衰变箱容量紧张的问题,制约了一回路吹扫操作,影响大修进程,也形成了安全隐患,亟需改造优化。本文以含氢废气中氢气产生的源头为重点,调查研究各种...
为了使地下水环评结果更加真实,通过试验和拟三维方法数值模拟开展包气带-饱和带耦合模拟工作。为进一步说明包气带对核素迁移的迟滞(延迟和滞留)作用,开展了不考虑包气带的模拟并与耦合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由于包气带对核素迁移的迟滞作用,吸附性较强的Se-79、Pd-107、Cs-135和Sn-126迁移至潜水面处的浓度远小于泄漏的放射性液体核素浓度,所致公众食入年待积有效剂量已小于剂量限值0.1...
本文阐述了布置核临界事故报警系统的意义和原则,分析了核临界事故可能发生的机理,初步建立了一套核临界事故情景假设分析方法。研究了最小临界事故源项计算方法以及三维剂量场分布计数的方法,采用各设备最小临界事故剂量场分布最小值等高线图的方法来从众多剂量场分布图中优化选取合适的核临界事故报警系统布置点位,以确保其可以覆盖到每个具有核临界事故风险的设备,并对核临界事故报警系统探头类型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衡量注入法在国内核电站主控室内漏率试验中的应用,通过对主控室内漏率的计算原理、注入速率和平衡判断的研究,选定了合适的示踪气体、注入点和注入速率进行了试验,并对影响试验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设计和建筑安装中存在的问题。此试验方法重现性良好,可以在核电站范围内进行推广。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标准的重要性,对国内外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标准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针对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标准体系、高水平放射性废液成份分析、高放废液固化体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高放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经济及深地质处置等方面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开展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分析了压水堆核电厂中14C的产生途径与排放量,调研了美国和欧洲运行压水堆核电厂气态流出物和液态流出物中14C的排放水平,分析了我国国家标准《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2011)对美国和欧洲运行压水堆核电厂流出物排放14C的包络性,同时分析了多堆厂址、AP1000和EPR等新堆型电厂的运行需求对目前标准规定的14C排放限值管理带来的挑战,提出了14C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建议。
为评估开展第二次全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的必要性,本文详细调研和统计了全国天然放射水平调查开展以来,历次辐射环境水平调查所涉及的监测对象(介质)、监测项目及点位覆盖情况。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存在空气和生物介质调查数据偏少、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不充分、海洋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氡浓度调查不受重视和水体放射性水平调查需要进一步夯实等不足之处;我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下一步的工作应以数据库建库,以及...
灵活可调的圆偏振宽谱太赫兹光源在科学研究、通信和生物医药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日,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陶镇生、周磊、吴义政和田传山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提出并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自旋电子学-超构表面太赫兹光源,并成功证明了宽谱圆偏振太赫兹辐射的产生,以及对其偏振状态和手性有效而灵活的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Active spintronic-metasurface teraher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