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金属材料其他学科相关记录341条 . 查询时间(2.912 秒)
利用X射线衍射的三维取向分布函数,研究工业纯锌板在160 ℃时电场与非电场退火保温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同时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电场退火推迟轧制工业纯锌板再结晶进程,从而导致电场退火样品的显微硬度值均高于非电场退火样品的显微硬度值。电场显著提高退火后样品的再结晶织构强度,即电场明显促进冷轧{1018}面织构向再结晶{1013}<1011>板织构的演变,而且这种影响在再结晶...
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N)方法对7005铝合金力学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用PLS法对实验数据作模式识别优化处理的结果与实验很吻合,能够指明该合金工艺参数优化的方向;用BPN定量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符合也较好;将PLS与BPN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克服过拟合,提高BPN预报的准确性。用留一(LOO)交叉验证法分别对3种模型PLS、B...
采用裂纹柔度法测试残余应力时,柔度函数的计算和插值函数阶数的合理选择对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有着较大影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测试试样的裂纹柔度函数;考虑应力计算不确定度两个主要的来源:应变测量数据的随机误差以及模型误差,基于应力总不确定度的最小化目标,确定最优的插值函数阶数,进而计算得到铝合金预拉伸板7050-T7451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采用9阶勒让德多项式能较好地拟合此铝合金板材内部...
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选择350、400、475及600 K进行1 h的等温退火,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Cu基块状非晶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体现弹−塑性变形方式,载荷—位移曲线和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的特征证明了塑性变形的存在。350 K退火试样具有较大的压痕硬度HV和弹性模量E值及较小的塑性变形量dn值;400 K退火后,HV和E值显著减小,dn值明显...
采用双螺旋流变铸造技术制备镁合金AZ61铸锭,并与常规铸造组织进行对比。常规铸造得到粗大的树枝晶,而流变铸造得到细小的球状晶,平均晶粒尺寸约40 μm。采用常规热挤压工艺和流变挤压工艺分别挤压出直径22 mm的棒材,分析比较流变挤压与常规热挤压过程中,挤压力大小和挤压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工艺下得到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常规挤压为动态再结晶组织,晶粒形状和大小与挤压温度和速度密切相关;流变挤压中浆料...
针对石墨/铜基复合材料存在烧结膨胀的特点,提出用粉末压制、真空热压烧结和热挤压相结合的致密化工艺。为给后续的烧结提供相对密度较高、质量好的冷压坯,采用刚性模常温单向压制方法研究高能球磨3%C-Cu(质量分数)粉末的压制压力与相对密度的关系,用黄培云压制理论考察球磨粉末的压制特性。用扫描电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别研究高能球磨粉末的微观组织和微区成分。结果表明,压制压力相同时,粉末压坯相对密度随高能球磨...
用自制下拉式定向凝固设备,在一定的温度梯度下,在20~220 μm/s的抽拉速率范围制备定向凝固Al-4.5%Cu合金,并对其微观组织、特别是一次枝晶间距随抽拉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凝固微观组织随抽拉速率的增大呈细化趋势,其一次枝晶间距减小;当抽拉速率小于100 μm/s时,枝晶间距随抽拉速率而减小的幅度较大;当抽拉速率大于100 μm/s时,枝晶间距减小幅度较为平缓。在综合分析抽...
采用工艺实验研究2A12铝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中时效温度和室温塑性变形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固溶/淬火+8%室温塑性变形+(140±5) ℃,15 h,及空冷人工时效工艺处理后,2A12铝合金获得良好的强塑性配合;在2A12铝合金热挤压管材旋压工艺中采用形变热处理技术,可以使旋压工件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针对氟橡胶与金属的粘接难题,制备改性Chemlok607,OG,OG'和OGs四种胶粘剂,与国内合神FA-1、国外Chemlok607胶粘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胶粘剂用于未硫化氟橡胶与金属粘接时拉剪强度均远大于FA-1和Chemlok607。改性Chemlok607胶粘剂较好地解决了硅烷类胶粘剂与金属粘接性不好的问题。OG,OG'和OGs胶粘剂均可直接用于未硫化氟橡胶与金属的粘接,也可用...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describing the role of vanadium and boron microad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tructure formation in heavy-walled castings made from ADI, the results of own investig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methods of obtaining a bainitic structure in ferrous alloys. The TTT diagrams were characterised along with the run of cooling curves for ductile iron in its...
The paper deals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in the area of meta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 discussion concerns: needs of the knowledge, role of 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methodol...
对采用累积叠轧工艺制备超细晶组织的技术进行详细的综述,介绍了累积叠轧技术的原理、ARB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特征,并对ARB变形过程中的剪切变形、晶粒细化机制和强化机制进行分析。采用ARB技术可以制备大尺寸的超细晶组织材料,其室温抗拉强度通常比粗晶材料的高2~4倍。ARB材料的强化源于晶粒细化、位错强化、在大变形轧制时形成的稳定基面织构、表面的氧化膜以及内生原有夹杂物在强烈塑性变形情况下的破碎与弥散...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Cu粉;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纳米Cu微晶的形貌、粒度、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为10% He和90% Ar混合气流中和在Ar气流中制备的纳米Cu粒子形貌呈球形,平均粒度分别约为45和60 nm;在590 nm左右有1个很强的吸收峰;纳米Cu粒子表面Cu和O元素的摩尔比为94.88?5...
以(NH4)6Mo7O24·4H2O和CuO 为前驱体,采用有机物辅助的凝胶工艺制得干凝胶。干凝胶经煅烧、还原后,获得Cu含量为20%(质量分数)的Mo-Cu复合粉末。该Mo-Cu粉末模压成形后,在H2中于1 050~1 150 ℃烧结,制得Mo-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 透射电镜等对干凝胶煅烧后产物及其还原后粉体的相组成、形貌和粒度等进行了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温度烧结所得Mo-C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