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 陶瓷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陶瓷学相关记录216条 . 查询时间(4.477 秒)
将La0.7Ca0.3Cr0.97O3-δ (LCC)连接材料引入到NiO/YSZ阳极中, 制备NiO/YSZ/LCC 三相复合阳极, 并进行烧结特性、微观结构、电导率、热膨胀系数等性能对比测试. 结果表明, NiO/YSZ/LCC新型复合阳极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采用浆料浸渍法在NiO/YSZ/LCC阳极支撑体两个表面上分别制备LCC和YSZ湿膜, 1400℃空气条件下三层共烧4 h后, 获得致...
为了提高精密定位系统中压电陶瓷的控制精度,研究了压电执行器的动态模型及逆模型。根据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提出了以多项式函数逼近Duhem模型中的分段连续函数f(·)和g(·),并应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辨识Duhem模型的参数α 及f(·)和g(·)的多项式系数,建立了压电陶瓷执行器的非线性参数化动态模型。利用辨识结果建立压电陶瓷执行器的动态逆模型,避免对压电陶瓷执行器进行复杂的模型求逆...
采用交流阻抗谱分析0.63(Bi0.94La0.06)(Ga0.05Fe0.95)O3-0.37PbTiO3(BLGF-PT)高温压电陶瓷的导电机制.阻抗谱和模谱分析表明,BLGF-PT的绝缘性能主要由晶粒贡献,BLGFPT 陶瓷的电学等效电路可以用一个电阻和一个通用电容器并联构成.由阻抗谱计算得出的晶粒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载流子的激活能为0.88 eV.
作为经济过程的陶器起源     经济  陶器  考古       2011/10/26
陶器发明是早期文化史研究者关注而后又缺乏想象的问题之一,现在它已被普遍认为已不值得深究。对这一问题保持短暂的沉默是有充分理由的,这是因为以往学者的揣测性方法几乎无助于我们了解陶器为何及如何在特定的考古案例中出现。典型的假设是,陶器发明是源于对一种已有容器式样的复制,或将特殊容器敷上黏土转变而成的。这种途径显然没有抓住要点,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类问题具有一种经济(甚至社会...
该文研究陶瓷材料热冲击开裂机理和热冲击裂纹的分布规律。1mm厚的99Al2O3陶瓷薄片的水淬实验显示:裂纹间距随热冲击温差增大而减小,在同一热冲击温差下,5个试件中的各个裂纹间距与平均间距的偏差不超过7%。理论上,结合传热学和力学方法,计算了热冲击过程中试件的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阐述了陶瓷材料热冲击条件下的开裂机理。以裂纹间距和深度作为变量,利用最小能量原理,发展了热冲击裂纹间距预报的有限元方法。...
认为含弧形裂纹复合陶瓷由随机方向的三相胞元与有效介质构成,用细观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复合陶瓷的损伤失效和强度。首先确定三相胞元的外载应变,再依据复合陶瓷在损伤过程中的细观应力场和广义热力学力,计算出三相胞元内基体和颗粒的损伤等效应力,当基体和颗粒的损伤等效应力分别等于两者的极限应力时,得到基体和颗粒的破坏应力。然后,根据混合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弧形裂纹扩展时的能量释放率,进而得到界面的破坏应力。最后综合...
Sialon陶瓷的常压烧结     Sialon陶瓷  常压烧结  液相烧结       2010/12/29
在Si3N4, Al2O3,AlN和Y2O3混合料常压烧结过程中,由于过程反应生成SiO,CO,N2等气相物质和由于Si3N4 原料在高温常压下分解压高,从而常压烧结致密化过程始终伴随着一个失重的塑致密化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研究了填料成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等工艺条件对Sialon陶瓷常压烧结密度的影响,分析了烧结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和致密化机制.4种填料分别为Si3N4, Si3N4+Si...
采用传统的热压铸工艺制备可快速脱芯的定向、单晶空心涡轮叶片用SiO2-ZrO2体系陶瓷型芯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随烧结温度从1150℃增加到1200℃,收缩率变大,当烧结温度超过1200℃时,烧结收缩增加显著,1200℃烧结的陶瓷型芯晶粒发育比较完善,主要相组成为非晶SiO2、方石英、ZrO2,其综合性能最佳,室温强度可达42.9 MPa,1550℃具有较好的抗高温变形性和优异的高温强度,高温...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e strongly driving the need to replace the lead-based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currently employed as multilayer actuators. The current review describes both compositional and s...
本文根据所拍摄陶塑制品的X光片特征,从制作成型陶塑的结构特点出发对这些陶塑制品的制作工艺作出直观的分析判断并对有些差异进行讨论。
制备Li2CO3--V2O5(LV)共掺杂0.6Mg4Nb2O9--0.4SrTiO3复合陶瓷, 研究了LV掺杂对其烧结特性、相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量LV掺杂使0.6Mg4Nb2O9--0.4SrTiO3复合陶瓷生成了Sr(NbTi)O3+δ和MgO杂相,并使其致密化烧结温度降低(至1175℃); 1.5%LV掺杂, 在1175℃烧结5h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微波介电性能: τf=0...
在添加乙酸铜、乙酸镁的磷酸--氟锆酸钾电解液中对纯钛TA2基体进行微弧氧化处理, 制备出颜色均匀的浅棕色陶瓷膜层。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及附带的能谱(EDS), 研究了陶瓷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元素分布、相组成; 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膜层的颜色, 根据热震试验和三点弯曲法评价了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 随着微弧氧化时间的延长, 膜层中铜镁元素的含量增加, 膜层...
应用细观力学方法研究了由具有随机尺寸和方位的棒体共晶体构成的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及其尺度效应。首先根据棒状共晶体的细观结构特性,考虑共晶体边界处的微观滑移确定共晶陶瓷复合材料的开裂应力,当外载荷达到开裂应力时,裂纹开始扩展。然后分析裂纹表面处的棒状共晶体桥联力使裂纹产生闭合效应,减小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建立棒状共晶体桥联增韧机制;再依据棒状共晶体拔出过程中摩擦力做功,建立棒状共晶体拔出增韧...
采用复合溶胶−凝胶法在单晶硅表面制备含钛磷灰石蜂窝状多孔涂层。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测定复合凝胶层转化为蜂窝多孔涂层的温度,采用SEM、ICP-AES、XRD与EDS等技术对涂层的微观形貌与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在pH值分别为7.0和7.4的模拟液(SBF)浸泡实验考察涂层的化学稳定性和对骨状磷灰石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凝胶层转化为含钛磷灰石蜂窝多孔...
提出在Fe--Mo/Si3N4金属陶瓷中添加Mg、Y氧化物, 在常压烧结条件下实现金属复合、晶须技术双重强韧化陶瓷, 并研究了Mg、Y氧化物对Fe-Mo/ Si3N4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Mg、Y氧化物的Fe-Mo/ Si3N4金属陶瓷, 存在与Si3N4润湿性极好的金属Fe与MoSi2相, 颗粒状α--Si3N4转变成晶须条状β--Si3N4, 烧结体致密且晶粒得到明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