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学 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刀具技术 机床 机械制造自动化 专用机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人物 机械工程相关记录198条 . 查询时间(2.793 秒)
王家骐院士,1940年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8月参加工作,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1966年8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空间信息获取领域和光电测控技术方面。
庄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院士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
真空三极管除了可以处于放大状态外,还可充当开关器件。电子管的这一特性被计算机研制者所利用,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机械时代而跨进了电子时代。电子管的发明者就是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1873~1961)。
莫兹利是英国机械发明家,被称为“英国机床工业之父”。1771年8月22日生于肯特郡。莫兹利于1797年制成第一台螺纹切削车床,它带有丝杆和光杆,采用滑动刀架,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莫兹利兴趣广泛,他研究过白布印花法、制币法、炮身镗削、青铜铸造设备和水压机等,改进了瓦特蒸汽机,采用十字头直接驱动曲柄等。莫兹利于1815年制成的第一台紧凑的台式发动机,为船用发动机制造业的开端。
默根塔勒(1854~1899)(Mergenthaler,Ottmar)是德裔美国莱诺铸排机的发明者。1883年研制了莱诺铸排机,将每个字符制成单个的坚硬的铜模,用键盘操作将这些字模排成长度相当于版面上一栏宽度的一行字型,而后将迅速冷却的合金注入字模铸成成行的字型。1884年取得铸排机的专利。此后对铸排机又作了多项改进。
电报机的发明者——莫尔斯     电报机  发明  画家       2007/1/30
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1872),作为一名画家是成功的。莫尔斯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1826年至1842年任美国画家协会主席。在1837年研制成功了一台传递电码的装置,他满怀希望地把它称为“电报机”。
蔡仁良,1941年12月13日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密封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性能参数的研究、密封材料和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性能研究、密封装置或系统的失效分析等;压力容器与管道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机械强度、安全管理的教学和研究等。曾承担科研任务10余项,其中部、市级6项。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案5项,已获准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技发明奖1项。
王贵成,1955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基础研究项目共10项,已通过部省级鉴定8项,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3项;出版学术专著《金属切削毛刺》和《高速加工工具系统》2部等。
蔡兰,193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光子制造技术、激光检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成组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成组技术》、《机械工程概论》、《数控加工工艺学》等专著、教材6部。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计算机在排灌行业的应用研究”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车用汽油机气缸盖CAT/CAM系统”获机...
王大珩,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温诗铸,1932年出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弹流润滑和薄膜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纳米摩擦学以及微机械设计等研究,出版著作《摩擦学原理》、《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耐磨损设计》、《纳米摩擦学》4部,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共15项。
金国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1929年生于沈阳,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1950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01年至今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目前从事的科学研究为计算全息,二元光学,光计算。
潘健生:68岁,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业教授。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果: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各种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
戴树和,男,1923年5月生于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全国化工战线学铁人标兵、全国化学工业劳动模范、全国突出贡献失效分析与管理专家、江苏省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教师等。发表论著120。
王家序,男,1954年6月生,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机电传动与控制系统;特种摩擦副与高效传动系统;空间运动机构与控制工程;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