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42372条 . 查询时间(2.093 秒)
软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的论文Information Theory-Guided Heuristic Progressive Multi-View Coding2023年8月28日被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eural Networks接收,第一作者为特别研究助理李江梦。论文从信息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自监督多视角表示学习(Self-supervised multi-view rep...
随着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和更高安全性能的电池变得尤为重要。锂金属电池因理论能量密度超过500 Wh kg-1而成为研究热点。而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受限于其有限的循环寿命,这主要是由于电解液与电极界面稳定性较差。传统的电解液难以兼容锂金属负极和高压正极,经常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妥协。因此,设计出在负极和正极均具有高稳定性界面的电解...
2024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石玉胜团队在全球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遥感估算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利用风云3D极轨气象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结合多源地基观测和卫星产品反演可燃生物量、燃烧因子和排放因子,量化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量,建立了日尺度高分辨率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这一成果有助于理清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为实现全球碳盘点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SPA)已较为成熟。SPA可以得到较多纯化获得的重要蛋白质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但冷冻制样仍是SPA的瓶颈。其中,冷冻制样导致的取向优势问题是常见而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重构过程需要来自各个方向的蛋白质投影,以覆盖整个倒易空间。然而,吸附在气液界面(AWI)上的蛋白质表现出取向优势,导致投影数据集不完整。也就是说,傅里叶空间存在缺失分量,此时蛋白质密度会发生不同程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新一代智能信息通信技术”国际暑期学校于2024年7月8日开班。在本科生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共录取了来自9个国家17所学校的68名同学。
2024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范一中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引力波探测器阵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观测数据研究了并合黑洞的形成问题,揭示了恒星塌缩形成和重复并合形成的两类黑洞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以Resolving the stellar-collapse and hierarchical-merger origins of the coalescing bl...
2024年7月29日,在昆仑物流智能监控大厅,监控员正利用车辆智能管理系统中的实时监控、视频监控、轨迹回放、视频回放、风险预警等功能,对驾押人员的驾驶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提醒。同时,结合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对车辆运行路线和沿途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绘制出“三规一限”图,方便驾驶员了解运行路线上的各类风险。
近日,海南大学姜珂副研究员、张玲副教授,基于原子缺陷策略,通过微量Co原子的引入,成功激活了Fe-MIL-53-NH2体系的芬顿化学,实现了较理想的抗菌性能。相关成果以“Fenton chemistry activ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synergistic bacteria eradic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
采用不可燃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可以满足对高安全性储能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固态锂电池通常采用包含了电极活性材料、导电子和导离子助剂的复合电极。不同组分之间在化学、电化学和力学等性能上难以完美匹配从而诱发多种界面问题,严重恶化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
2024年以来,上海石化把握市场需求,着力提升合成树脂新产品产量,截至2024年7月26日,合成树脂新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约19%,创效明显。
2024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金属燃料电池系统研究组研究员王二东团队与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冰等合作,在电解海水析氢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催化剂在析氢过程中硫原子的动态迁移及碳层捕获机制,实现了析氢催化剂的超低过电位和良好稳定性。
近日,经过两个多月运行,金陵石化2号柴油加氢装置分馏炉超低氮燃烧器改造效果显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浓度较改造前进一步降低,炉效提高约一个百分点。
芯片设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且耗费人力和资源的工作。通常需要由工程师团队编写代码,然后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辅助下生成电路逻辑。针对人工编写的代码,工程师团队需反复对其进行迭代的功能验证和性能/功耗优化。该过程通常需要上百人团队迭代数月或数年才能完成。
截至2024年7月25日,宝石钢管公司生产的掺氢比为20%的管线钢管,已累计生产超1700吨。
采用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研制生产的直径12毫米的复合材料筋,在通过一系列力学性能测试后,作为最新型的重载型吊杆材料,于近期成功应用于“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项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