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41873条 . 查询时间(2.719 秒)
全固态锂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有望成为超越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然而,电极材料(包括正极和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不稳定性一直是困扰固态电池发展的瓶颈所在。例如,正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性诱发的层状氧化物正极(主流正极材料)结构退化是限制全固态锂电池性能稳定性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产业界不断提高层状氧化物正极中镍含量的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与其镍含量成正比),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万物霜天竟自由”的美景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地球上最神秘而复杂的主体——生命。生物体实现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生命行为都离不开活物质,自然界活物质的范畴涉及从简单的分子到高等生物个体。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人造活物质以及传统碳基生命之外的可能生命形式的猜想和探索。通过有目的地构建功能物质和灵活的组合方案设计,人造生命物质有望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
天然的组织由种类繁多的体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三维空间上有序排列,形成复杂的3D微环境。不同细胞之间的串扰可以显著调节它们各自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行为。此外,组织细胞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也会对它们的行为和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些关键的发现,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尝试制备各种多细胞组织工程支架以期能够重现复杂的3D细胞生态位。然而,在早期许多关于多细胞支架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仅仅以无序的方式将多种细胞简单混...
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刁江勇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司阳等人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温晓东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王宁教授等团队合作,在富缺陷石墨烯载体表面精准构建了全暴露Ptn团簇催化剂,实现其高效催化2,4-二硝基甲苯多步加氢,并在亚纳米尺度下系统理解2,4-二硝基甲苯加氢的金属结构的依赖性。2024年6月13日,该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
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DAS)的长距离声敏光缆姿态感知方法,为海洋分布式水听器拖曳阵阵型校正、大尺寸结构形状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Distributed shape detection for an acoustic sensitive optic...
大环分子在分子纳米拓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化学键和机械键连接多个大环分子的策略已被证实是构建新颖超分子结构和分子机器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含杂原子的全苯大环拓扑纳米碳需要在克服分子张力的同时精确调控分子的拓扑结构,因而其合成面临挑战。直接将全苯骨架的对苯撑大环进行官能化,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有序连接,有望为探索复杂拓扑结构的分子纳米碳提供新的合成途径。合理选择大环合成子与适当的修饰方法,构建发...
微纳马达是基于活性颗粒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推动了生物医学诊疗/给药、微纳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微纳马达从溶液环境或磁、光、声、热、电等外场获取能力以实现自发运动,解决了微纳机器人的运动问题;而提升微纳马达功能,实现可靠便捷的操控,是对接应用需求、向微纳机器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水环境存在多种难降解有机微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新兴单原子催化剂(SACs)具有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和可调控的配位结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前沿。SACs在基于过一硫酸盐的类芬顿催化反应中被广泛采用,以去除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微污染物。然而,如何精准调控SACs第一壳层电子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pH耐受性和选择性仍是挑战。
2024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523组)在一氧化碳(CO)电解制燃料和化学品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催化剂纳米颗粒间距离调控产物选择性的新策略,实现了工业级电流密度下高选择性CO电解制乙酸。
2024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在基于复合材料的皮秒反射镜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ybrid-material-based mirror coatings for picosecond laser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于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2024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组群)邵志刚研究员团队开发的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的10.5米公交车,在大连金普新区批量交付,投入金石2路和3路示范运营。
自1948年Barbara McClintock首次报道转座子以来,这类跳跃遗传元件对宿主演化的重要意义逐渐被揭示。其中,DNA转座子作为主要类型之一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以往工作多为个案研究,DNA转座子活性的决定因素与进化模式的一般规律尚不清晰。尽管DNA转座子可作为基因工程工具用于插入诱变或转基因载体,但目前只有Sleeping Beauty等少数几种转座子得到开发和应用。因此,挖掘具有不同...
2024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在《创新》(The Innovation)上发表了题为Schottky Infrared Detectors with Optically Tunable Barriers Beyond the Internal Photoemission Limit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突破内光发射限制的势垒可光调谐肖特基红外探测器。
2024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废旧钴酸锂升级为高压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将废旧钴酸锂升级为4.6 V高压钴酸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在当代社会,制冷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碳”背景下,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使得发展环保而高效的制冷技术成为迫切需求。新兴的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采用环保的惰性气体工质并可以不依赖机械运动部件,被认为是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新一代可持续制冷技术。现有的热驱动热声制冷系统在室温温区效率较低,因此提高热制冷系数对推进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