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理论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 计算机感知 计算神经网络 知识工程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智能相关记录1941条 . 查询时间(4.685 秒)
2024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智能博弈重点实验室在移动应用程序可访问性和可用性修复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针对应用程序输入组件缺少提示文本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LLM的提示文本生成模型HintDroid,该模型通过分析输入组件的GUI信息,并使用上下文学习来生成提示文本。HintDroid不仅可以帮助视障人士,还可以帮助普通人理解输入组件的要求。相关成果以Unblind Text Inp...
2024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孙泽宇(第一作者)的论文Fairness Tes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s被软件工程顶级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 (TOSEM)接收。论文关注可信人工智能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首个旨...
全固态锂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有望成为超越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然而,电极材料(包括正极和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不稳定性一直是困扰固态电池发展的瓶颈所在。例如,正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性诱发的层状氧化物正极(主流正极材料)结构退化是限制全固态锂电池性能稳定性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产业界不断提高层状氧化物正极中镍含量的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与其镍含量成正比),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老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表现出多维度认知功能下降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显著改变。老年人半球不对称降低模型(HAROLD)和老化与认知脚手架模型(STAC)指出,人脑通过代偿机制应对年龄相关的功能减退。而长期音乐训练等终生因素被证实能改善脑结构和功能的衰退,并增强代偿效应。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常常存在噪音下言语知觉困难,而长/短期音乐训练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噪音下...
2024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王儒敬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可学习全频变压器双生成对抗网络方法,可显著提升水下成像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科学领域TOP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2024年5月31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小鼠神经元全脑投射谱与动态信息耦合》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孙衍刚研究组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付玲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将神经元全脑投射组和动态信息耦合的方法,为深入理解大脑工作原理提供了重要基础。
记者2024年5月12日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学院王喜庆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日前发布了我国首个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研究团队,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遥感影像,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融合SAR极化信息和图像纹理信息,实现了北极波弗特海域一年冰、多年冰和冰间水道的高精度识别,并建立了波弗特海2018-2022年80米分辨率海冰类型数据集。该成果在遥感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F=13.5)发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对国际斯隆巡天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进行了微弱信号搜寻和数据分析,发现了稀少的107例宇宙早期星系内的冷气体云块成分的关键探针中性碳吸收体。分析发现,在宇宙约30亿年的演化早期,这些携带中性碳吸收体探针的早期星系已经过快速物理和化学演化,并进入介于大麦哲伦矮星系和银河系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演化状态。该研究为探索星系如何形成和演...
2024年5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对国际斯隆巡天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进行了微弱信号搜寻和数据分析,发现了极其稀少的107例宇宙早期星系内的冷气体云块成分的关键探针中性碳吸收体。研究团队分析发现,早在宇宙约30亿年的演化早期(目前宇宙的年龄已有约138亿年),这些携带了中性碳吸收体探针的早期星系已经过了快速物理和化学演化进入介于大麦哲伦...
当前,大语言模型(LLM)的应用日益广泛,覆盖从文本生成到复杂问题解决等多个领域。然而,如何有效地与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交互,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潜力,却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话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的林志成特任研究员在其最近的评论文章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
2024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上海光源中心的粒子加速器微波技术团队在微波结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双模式的极化方向可变偏转腔的新概念,并基于神经网络和多目标算法等智能算法实现了复杂微波结构设计。研究成果以 ”Design of a dual-mode transverse deflecting structure using neur...
近日,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最高荣誉象征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苏州顺利召开,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杨照辉研究员成果“分布式智能通信计算融合系统”荣获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奖。
2024年4月18日下午,应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邀请,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顾锞教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讲授前沿课。课程由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金立标教授主持,学院2023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和老师共同参加课程。
2024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智能信息中心胡宏林/徐天衡研究员与上海大学周婷教授合作在新一代星地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面向使能6G泛在连接典型场景的星地通信关键技术,聚焦超密集低轨卫星星座部署下的多星覆盖场景,创新性提出了智能超表面辅助多星协作的下行传输技术。研究结合多星协作波束赋形和智能超表面无源波束赋形,设计了联合波束赋形算法以提升星地下行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