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电成像技术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电成像技术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6.211 秒)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国庆教授团队在分子手性和室温磷光(RTP)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建发色团-手性中心的双模块结构,实现高效、快速、广谱、便捷的天然氨基酸手性的裸眼识别,并通过制备方法,分子结构调控等方式实现了识别效果的进一步优化。该发现不仅证实手性选择室温磷光增强(Chiral-Selectiv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
肿瘤细胞的代谢活动依赖于在周围血管中汲取的氧气和养分,以维持其异常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行为。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肿瘤之间存在显著的代谢微环境异质性,且其内在和外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尚未阐明,而这种代谢微环境的异质性严重影响针对肿瘤代谢特异性药物的有效性。肿瘤组织内部及周围血管中的血红蛋白负责氧气分子的运输,因而在活体原位条件下对肿瘤相关血管中血氧饱和度水平的可视化监控和定量化测量,有助于有效评估肿瘤组织...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王中阳团队提出基于相位恢复算法的单次曝光定量相位显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以Phase microscopy using band-limited image and its Fourier transform constraints为题,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上。
面向原位结构解析的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原位高分辨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关键技术。但受限于电子束穿透能力,需要先利用聚焦离子束(cryo-FIB)将细胞和组织样品减薄成200纳米左右的薄片后才能进行cryo-ET数据采集。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技术可以为cryo-FIB精准制备包含特定目标结构的冷冻含水切片提供荧光定位指导,但是冷冻荧光显微镜的光学分辨能力以及光镜、...
光开关荧光蛋白(RSFP)是一种可以通过调制激光,以可逆方式开关的荧光蛋白。利用RSFP在不同采样时间点的不同荧光状态(开或关),对每个像素的荧光信号进行时间或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超分辨率光学波动成像 (SOFI)及其变体光致变色随机光学波动成像(pcSOFI),利用可逆光开关荧光蛋白(RSFP)的随机光开关的延时图像进行了荧光涨落相关分析,是超高分辨率成像的重要工具...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齐鲁二号卫星。上海技物所承担研制高分辨率光学相机随星升空,后续将按既定计划开展工作。相机具有可见光大幅宽0.7米多光谱成像和热红外14米高灵敏度成像等功能,可实现对地高分辨率全天时敏捷成像及高清视频观测等重要应用。
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SMLM)通过结合光控荧光分子标记、质心拟合算法、单分子检测等技术,将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现了对细胞纳米结构的解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观察研究中。但其在多色成像的拓展应用一直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目前性能优异的光控荧光分子探针(如Alexa Fluor 647, CF660C...
压缩感知成像作为一种计算成像技术,具有突破奈奎斯特采样极限、高通量测量、单像素成像等优势,在对地遥感、激光雷达、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传统压缩感知成像在空间、时间动态范围上与普通成像相比均存在不足。一方面,压缩感知成像对探测器提出了过高的动态范围要求,导致在有限探测器位数条件下的成像质量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感知成像需要多次调制与测量获取信息,因此难以满足实时成像的应用需求。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安徽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高斌教授团队于永强课题组针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单像素成像(single-pixel imaging),设计并制备了用于Hadamard单像素成像的低暗电流V2CTx/n-Si vdW肖特基光电二极管,在不添加任何滤波电路的条件下实现了高质量的128*128像素的成像结果。相关研究成果以“Low dark-current V2...
2022年11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体视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通过线上召开,会议同期举行了中国体视学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荧光玻片自动扫描成像系统”在天津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津械注准20222220401)。该产品用于医疗机构进行病理切片的显微图像扫描拍摄,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
近日,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化传感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高光谱SPR显微成像检测装置,实现了对生化样品和纳米薄膜材料的单色成像、光谱成像、单像素SPR传感以及二维量化分析等多种功能的融合,极大发挥了SPR传感技术的优势。以上相关成果以“Flexible Hyperspectr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计算超分辨方法能够在不损失其他成像性能的前提下,提升显微图像分辨率或信噪比,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推出“领航中国”系列节目,聚焦十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及科研实验室的创新发展之路,CAAI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戴琼海院士接受了采访。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吴南健研究员、刘力源研究员带领的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高速成像芯片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采用梯度掺杂光电二极管和非均匀掺杂传输管沟道的新型像素结构,有效降低电荷转移路径中的电荷势垒/势阱、电荷反弹效应和光电二极管中电荷残留,减小了拖尾现象。采用低功耗设计的像素信号读出电路阵列,降低了图像传感器芯片的整体功耗。研制出1000帧每秒高速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芯片,发表相关方向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