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 火箭、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探测器 宇宙飞船 航天站 航天飞机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41-25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相关记录874条 . 查询时间(1.844 秒)
5日凌晨,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十号卫星。这次任务中,中心科技人员全程参与到产品测试、星箭调试等发射工序,实现发射流程的全域掌控,核心发射能力取得突破进展。据中心主任于志坚介绍,在高分十号任务中,中心科技人员在箭体结构装配、伺服机构安装、整流罩恢复工序上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由科研单位人员操作向中心操作科技人员的转变,在发射场全域独立测试发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号卫星     发射  高分十号  卫星       2019/10/5
2019年10月5日2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8日说,该公司正在开发的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舟”有望在未来6个月内升空进入轨道,明年实现载人飞行。
2019年9月12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5米光学业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可有效获取宽幅高光谱及多光谱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并将与后续系列卫星组网,形成全球领先的业务化对地光谱探测能力。
质子是宇宙线中丰度最高的粒子,占比超过90%,其能谱的精确测量对于研究宇宙线物理至关重要。传统的宇宙线加速和传播模型预测宇宙线能谱应服从幂律分布。然而,近年的直接观测实验(如气球实验ATIC、CREAM和空间实验PAMELA、AMS-02、CALET)发现质子能谱在数百GeV能量处能谱出现拐折,偏离单一幂律分布,这对传统理论模型提出了挑战。理论家提出了多种模型理解该能谱拐折的成因,区分这些模型仍有...
2019年9月29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北斗/GPS双系统兼容掩星探测仪——风云三号C星 GNOS(以下简称 FY-3C GNOS)将迎来在轨运行六周年。六年来,FY-3C GNOS 在轨持续为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提供高时效、高质量的掩星数据产品,在延寿运行的两年中,各项性能指标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FY-3C GNOS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2013年9月23日,风云三号C星(FY-3C)...
2019年9月9日,中法海洋卫星在轨测试在北京通过评审。2018年10月29日成功发射入轨以来进行的卫星和有效载荷测试结果表明,该卫星工作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符合研制总要求。作为主载荷的微波散射计工作稳定,遥感数据质量良好,已经具备投入业务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产品经过与中外多种浮标和多卫星反演产品比较检验,其精度优于设计要求,微波散射计全球后向散射系数空间分辨率达到10.5千米,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1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开幕式上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的核心供应商,2018年年底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卫星导航服务;目前实现了全国一张网,提供了优质的高精度服务,开展了行业与区域应用;2020年前将如期完成北斗全球的全面建设,实现中国北斗、世界北斗、一流北斗的发展目标。
把“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国际战略新兴技术,量子信息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核心元器件技术受到国际禁运的影响。高性能单光子探测器是量子调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部件,也曾在国际禁运之列。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1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在会上表示,中国正在研制新型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
俄罗斯“联盟MS-14”飞船24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失败,搭乘飞船的太空机器人未能如期登上空间站。据介绍,失败原因是空间站上的辅助对接设备发生故障,飞船将于26日尝试第二次对接。按计划,“联盟MS-14”飞船应于莫斯科时间24日8时30分(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监控下完成自动对接。俄国家航天公司的直播画面显示,对接时刻临近时,飞船一度飞抵距空间站约90米的位置,但飞船在悬停片刻后逐...
记者2019年8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该所科学家通过慧眼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开展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公里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探测和星际旅行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9年8月21日,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发表了一篇来自“慧眼”卫星的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公里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技术可应用于深空探测和星际旅行。 宇宙里的“灯塔”
我国“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首颗试验卫星——冰路卫星(又名“京师一号”)近日已在深圳包装入箱,预计今年9月发射升空。通过每天对极地区域的全覆盖观测,数据将服务于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和北极航道开发。
星载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系统“心脏”,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简称“武汉物数所”)研究员梅刚华率队历经20余年攻关,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原子钟(简称“星载铷钟”),整体性能实现国际领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